《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作用机理及研究——基于投资协定异质性的分析》。选取美国企业1990—2016年期间在102个国家的13462个并购案例,研究了东道国稳定性和经济度对企业跨国并购区位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道国的稳定性和经济度对美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区位选择均有正向效应,且经济度的影响相对于稳定性更为明显。摘要:将影响出口企业的重要因素——汇率变动,视为促使出口企业从事OFDI的“催化剂”,分析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OFDI的影响。摘要:从微观角度提出了技术渠道、品牌渠道、企业文化渠道、人力资源渠道四条溢出渠道,解释了跨国并购对管理效率的传导机制,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匹配跨国并购与非跨国并购的企业样本,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检验了跨国并购对企业管理效率的影响。
摘要:通过构建包括投资界定、准入与待遇标准、风险、争端解决四个BIT的系统评价指标,提出并验证了两个假设:1)BIT对OFDI有促进作用;2)BITs对东道国制度质量具有替代效应,且此替代作用在风险较高的国家更显著。
摘要:检验分析了东道国制度对OFDI企业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制度依赖性对东道国制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
摘要:通过在低、高规制强度下的回归结果分析,以及对费用规制和标准规制进行了一定的比较,对FDI是否促进中国制造业绿色技术进步进行研究检验。目前低强度排污费规制产业的规制强度是适宜的,若配合加强污染标准规制会对我国制造业绿色技术进步效率有进一步提升的作用。
摘要: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作用机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并进行了情景模拟。
摘要:在测度我国金融稳定性上作出了创新,并采用 LSTVAR 方法,分析了不同短期资本流出规模下、不同政策不确定性背景下,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冲击效应。
摘要:自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6+1”合作机制以来,中国对其投资已超过80亿美元。风险是对外直接投资首要考虑的因素。使用2007-2015年中国与中东欧其中11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中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规模、基础设施以及对外度对中国的OFDI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距离成本对中国OFDI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自然资源禀赋和高科技水平对中国OFDI的影响并不显著;水平、社会经济状况、控制和监管质量对中国企业对中东欧直接投资具有显著影响,中国企业在投资过程不太关心其稳定性。
摘要:在中国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和中国对外投资“如火如荼”的背景下,研究了中国最低工资的上升对企业“走出去”的影响。理论模型发现本国相对外国最低工资的上升,将导致本国与外国资本利润差减小,进而引起资本从本国流出。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最低工资越高的城市,位于其中的企业将越早并且越多的对外直接投资。城市最低工资水平每增加1%,会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次数增加1.943%。进一步分析表明,具有较低工资水平的企业更易受最低工资标准的影响而对外直接投资。最低工资的影响对研究开发型OFDI和垂直生产型OFDI的影响更大,对于资源寻求、水平生产和出口平台型OFDI的影响较小。最后,最低工资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产生变化。在2004年《最低工资》实施之后的几年,最低工资对企业OFDI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之后逐步降低。该研究对我国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制定企业“走出去”政策具有较重要参考价值。
摘要:美国企业在跨国并购领域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但其跨国并购的区位分布并不平衡,主要集中于欧洲、洲和亚洲部分国家。选取美国企业1990—2016年期间在102个国家的13462个并购案例,研究了东道国稳定性和经济度对企业跨国并购区位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道国的稳定性和经济度对美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区位选择均有正向效应,且经济度的影响相对于稳定性更为明显。分组检验表明,美国企业在欧洲和亚洲实施跨国并购更加注重经济度,而在美洲和非洲则主要考虑稳定性;此外,美国企业在高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主要注重东道国的经济度,而在低收入国家的跨国并购则更加看重东道国的稳定性。该研究对于“一带一”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区位选择提供了经验借鉴。
摘要:主要利用中国微观企业数据,分析并检验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OFDI的平均效应及其异质性特征,并使用离散时间 模型考察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OFDI相关存续时间的影响。要素市场扭曲与企业OFDI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要素市场扭曲对非国有企业OFDI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国有企业;要素市场扭曲缩短了企业OFDI准备时间和OFDI持续时间。
摘要:将影响出口企业的重要因素——汇率变动,视为促使出口企业从事OFDI的“催化剂”,分析汇率变动对出口企业OFDI的影响。
摘要:主要对实务期权与金融摩擦的渠道进行了检验,从资本不可逆性和企业间竞争程度两个角度验物期权。此外还从企业内部、外部两个层面充分反映了其面临的金融摩擦程度,通过对观察企业单位现金流的边际投资倾向(MPI)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升高时的变化,先并明确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含义。
摘要:测度了中国制造业26个细分行业在42个国家的相对出口收益及其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检验了FDI的行业差异对中国制造业相对出口收益增长的实际影响。
摘要:探究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技术异质性FDI交互作用对创业效应的影响;介绍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技术异质性FDI创业溢出效应的作用机制,经过检验得出了相关结论。
摘要:拓展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模型,利用省际数据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及传导机制。
摘要:从微观角度提出了技术渠道、品牌渠道、企业文化渠道、人力资源渠道四条溢出渠道,解释了跨国并购对管理效率的传导机制,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匹配跨国并购与非跨国并购的企业样本,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检验了跨国并购对企业管理效率的影响;并从企业层面进行了由理论到的分析。经过模型检验得出结论:跨国并购在当年对管理效率产生了负向影响,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其正向影响作用增强;东部地区企业的跨国并购对管理效率的影响强于部地区;民营企业的影响作用高于国有企业;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的溢出效应优于中低劳动生产率企业。
摘要:阐述了外商独资相对合资合作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差别和影响机制,并利用工业领域37个主要行业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
摘要:通过一定的理论分析、模型建立与检验,得出:出口网络的增强能提高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在其机制下,无需生产率或需求的冲击,生产率低的企业甚至有可能并购生产率高的海外企业。出口网络对绿地投资的促进作用还会随着出口网络人均P以及出口网络与中国的地理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强,但是海外并购不存在这样的规律。
摘要:东道国的多样性文化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究竟扮演着阻滞性的玻璃幕墙作用还是如同旋转齿轮似的相互胶合的促进作用呢?在构建理论模型厘清文化多样性对外商直接投资作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30个地级市2000-2014年的发展数据,通过构建文化多样性指标以及运用地理和历史两个工具变量,基于面板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2SLS、空间计量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稳健地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一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对外商直接投资并不能起到旋转齿轮似的促进作用,而是会如同玻璃幕墙一样形成投资屏障,这可能在于不同的文化来源会产生相异的交互方式和额外的交易成本;然而,研究也进一步发现伴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与地方经济的不断磨合,文化多样性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阻滞作用会逐渐衰减,两者将呈现出更多的融合互促的发展态势。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外商直接投资理论,而且对促进我国更好地吸引外资也具有重要的政策涵义。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