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盛大

※发布时间:2018-12-31 6:19:25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一手一剪,纸片上下翻折,碎纸似飞蝶般纷纷飘落。一针一线,几曲回环交错,雕饰出精美绝伦的金纹。近日,有着“中华一绝”、“艺苑奇葩”……等美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书本上、画册里、纪录片中走进了厦门大学校园,在广大师生面前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文化线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于三家村学生活动广场拉开帷幕。出席此次启动仪式的有校党委副、纪委赖虹凯,校党委副林东伟,校关工委主任陈力文,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进功,校长助理张建霖,福建省艺术馆《福建歌声》编辑部主任张薇,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党委王炳华,院长朱菁,副李启忠,副院长王日根、朱人求,历史系主任张侃。参加启动仪式的还有学校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相关负责人和人文学院部分师生。启动仪式由人文学院党委副黄宇霞主持。

  厦门惠和股份董事长、惠和影雕第16代传人李亚华,副总张小珍惠,影雕技师真,惠和石文化园科教部负责人陈永辉;“漆线雕”项目负责人张学平总经理,以及雕刻师蔡超荣、黄国彬、黄骏峰;漳浦剪纸传承人黄孝敏以及来宾周智鹏;福建农民画传承人陈其园,以及来宾唐庆;木偶头雕刻传承人徐强,以及来宾黄桂玲;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嘉礼偶趣”团队负责人高超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将“惠和影雕”、“厦门漆线雕”、“漳浦剪纸”、“木偶头刻”和“福建农民画”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现场展示+体验的方式进行介绍,展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引导师生关注“非遗”的历史和发展现状,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积极投身于“非遗”的宣传、传承和创新活动中,同时也是人文学院师生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向40周年献礼。

  仪式开始前,黄宇霞首先代表主办方就活动主题进行介绍,并向到场的领导及嘉宾致以诚挚的欢迎与感谢。她指出,人文学院举办此次活动是向40周年的致敬,同时,恰逢毛诞辰125周年纪念日,人文学院也以此来缅怀伟大的丰功伟绩,希望每一位师生都能从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典雅意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长足发展添薪助力。

  林东伟肯定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的重要意义,对人文学院举办此次活动予以充分肯定,并希望人文学院将该系列活动办成厦门大学校园文化的品牌,同时宣布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朱菁为活动致辞。他强调,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习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继承发扬文化的过程中努力培养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随后,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分别向师生详细介绍了这些文化瑰宝并分享了他们和“非遗”的故事。漳浦剪纸传承人黄孝敏为大家带来福建漳浦剪纸的介绍,令大家深切体会到了漳浦剪纸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汉族民间技艺的源远流长;惠和影雕第十六代传承人李亚华带领大家一同感受这独特的影雕文化;漆艺文化传承人张学平总经理带来漆线雕的故事,展现这一艺术瑰宝非凡的观赏性与艺术价值;木偶头雕刻艺术传承人徐强带领师生一同走进木偶头雕刻的世界,向大家传递这门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丰富内涵与鲜明民族特性;福建农民画传承人陈其园将农民画古往今来的历史娓娓道来,一幅幅植根闽乡、传统优良、具有福建风土人情特质的绘画佳作在老师的精彩介绍动了起来。精彩的让在场师生对‘非遗’文化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启动仪式结束后,“‘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印象‘非遗’”展览活动正式开始。“印象‘非遗’”展览活动让“非遗”手工艺首次走进厦大校园,并邀请手工艺传承人李亚华等进行现场1对1教学,展示手工艺创作过程,让广大师生亲身体验“非遗”手工艺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其传承发展的脉络精髓。同时展出的还有“人文学院2018年暑期社会实践展”和“考古专业重大-‘发现南岛语族’考古主题展”。

  在三家村艺术长廊上,有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漳浦剪纸;有金砖期间习总向俄罗斯总统普京介绍的“在石头上绣花”的艺术——惠和影雕;有中国传统漆艺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之一——厦门漆线雕;有起源于晋代、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头刻;有源自乡镇、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手法、表现生产生活和乡风民俗的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农民画……共计展出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近百件。

  现场,漳浦剪纸传承人黄孝敏向大家展示了漳浦剪纸的制作方法、雕刻技艺、艺术风格;惠和影雕技师真通过现场雕刻黑胆石向大家展示了影雕的创作方法;农民画传承人陈其园现场进行作画,以一支细软的毛笔勾勒出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图景,令人过目难忘。

  主办方还邀请了厦门大学软件学院学生“非遗”衍生的创业项目-“嘉礼偶趣”来到现场进行展示。该团队将数字化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相结合,设计研发可担任助演、与观众互动的人偶交互机器人及配套展示设备,旨在解决目前“非遗”中的互动性差、范围有限、传承人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各色各样传统艺术形式的精彩亮相吸引了不少师生、游客积极参与其中。2018级本科生王雨彤被本次活动浓郁的文化气息深深感染。她认为,同学们很少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并了解到这些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民间艺术瑰宝,此次活动,让传统工艺与新兴科技巧妙结合,使其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成为校园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一名人文学院学子,自己愿意接过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在未来前进的道上不断为文化创新事业注入活力、出谋划策。

  据悉,“印象‘非遗’”展览活动只是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诸多系列活动的开始,在接下来的整个学年,人文学院还将陆续主办“解读‘非遗’”、“创意‘非遗’”、“寻访‘非遗’”等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形式多样的活动。“解读‘非遗’”是通过课程、、沙龙、知识竞赛等形式对“非遗”知识和技艺在校园中进行普及;“创意‘非遗’”是对“非遗”传承和发展思进行创意征集;“寻访‘非遗’”则是同学们走出校园,进行和专业学习相关、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人文学院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将“‘非遗’进校园”打造成响亮的“厦大品牌”,并且能够不断充实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走进厦大校园,走进广大师生的世界,生根、开花;同时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厦大学子带着对“非遗”的理解、热爱和自信,走进中小学、走进城市、乡村,充分展示、“非遗”的独特魅力,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菁华贡献绵薄之力。

  习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孙俪被包养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我国文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遗”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是厦大人的责任,更是新时代人文学院的和担当。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