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名称虽然家喻户晓,但这个称号是在明治维新之后才在日本内外统一的。在古代日本,“天皇”的原意是“神圣无秽之贵人”,可拿着这个称号出使其他东亚国家的日本使节总要花很多时间介绍自家君主,外国元首也未见得能理解,这才发明了“天皇”这个外交专用的称号。
与之类似,曾被大明册封为“日本国王”的将军足利义满,原本发去的也是本土称号“日本准三后源”。然而大明君臣没看懂这个头衔,按其他朝贡国惯例发了“日本国王”名号,将军幕府于是将错就错冒领了。
战火连绵的日本战国时代是天皇权威的衰弱期。由于皇族和朝廷的幕府将军四处应战,钱粮吃紧,皇族和大臣们只好自谋生。战国时期的四位天皇连即位仪式和葬礼都只能一切从简。
为了混口饭吃,天皇开始卖官鬻爵,并且时常受到内心的。“天皇卖字画”的梗也是由此而来,不过正史上后奈良天皇没有真的卖字画,而是应一位贵族之请赐了御笔,结果被贵族卖掉了。
古代日本者学习了,也把“仁德”作为执政的最高纲领,故而有一段时间天皇的年号(元号)里都带“德”字。但具体到什么是仁德,日本者的理解似乎比较偏激。
到了江户时代,将军干脆认为仁就是保障不死不活,不饱不饿,要像芝麻一样被榨油,榨得越狠出油就越多。这或许为后来军国主义时代日本高层完全底层死活,顽抗到底提供了思想源泉。
日本天皇家族并不喜欢龙,除了在即位仪式上穿一次龙袍(衮衣)以外,在天皇的日常生活中基本看不到龙。相反,凤倒是更受天皇欢迎,中世纪以后天皇的轿子也被称为“凤辇”,这个名字如果放在中朝越等国更像是皇后的车驾。
这种传统是为了呼应日本中的神鸟“八咫乌”,它曾引领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东征。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日本在东亚世界较强自主意识的体现,以“凤”制衡中央王朝的“龙”。
“黑船开关”并不是像历史书上记载得那么简单。开关次年美国人故地重游,日本官员还安排了一场相扑比赛,目的是为了彰显军威,想把美国人吓跑。但高度程式化的相扑竞技完全没有吓到美国人,有客人写道“看不出他们想干什么……我认识的摔跤手……一定会哈哈大笑。”
同样美国人对现代科技的展示也没有吓到日本人,他们布置的火车模型时速达30公里,在当时可谓风驰电掣,对日本本土科技有碾压之力,而登车体验的日本官员却只觉得凉风习习。黑船交流早期完全是鸡同鸭讲。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社会思想浪潮汹涌,免不了有对天皇不利的言论。明治对这些思想高度,但凡有公开就要派前往,如果说得太难听随时中止,这使得思想家们和之间频频上演全武行。
耐人寻味的是吃瓜群众的反应,他们很少出手相助,只是在安静地看热闹。事实上,很多人来就是为了看教授和打架,一如伸着脖子参观人血馒头的“许多鸭”。
在中国有时被叫“膏药旗”,在日本被称为“日之丸”旗的日本国旗(学名“日章旗”),其实一直到1999年才终于被立法确认为日本的国旗。这款图案作为日本国的代表,最早是由幕府末期控制海军的萨摩藩创造出来的,用于区别日本商船和外国商船,最早也并非白底红日,而是各种颜色都有。
白底红日旗作为国民共识,源自军国主义时期的日语语文课本的插画,后来一直代行国旗之职直到被立法承认,还了一些人士的反对(思想)。而日本国歌《君之代》也有着几乎相似的命运。
以上这7段,有的你可能知道,有的你可能不知道,它们都来自今天我们要推荐的两本书《菊花王朝》和《现代日本史》。至少对我来说,这些冷知识都是关于日本的新知。
日本属实是一个有意思的国家,它的历史和民族性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显学,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实在难以一言以蔽之。从学者到日本本土学者,以及近年来新晋的中韩学者,都尝试过对日本进行总结,但看上去总是片面的。这也构成了日本学研究最有趣味的部分。
所以今天推荐这两本关于日本的书,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从客观的历史细节入手,感受这个让中国人情感复杂的邻国。
《菊花王朝》是一本关于日本天皇制度的专著,写作契机便是去年轰动一时的天皇让位。由于天皇制度几乎伴随着日本国的整个文明史而存在,所以了解天皇点滴,是了解日本社会历史演变很好的切口。
其一是针对中国读者的兴趣做了拓展。比如天皇在二战中的责任问题,在日本讨论的声音并不多,但中国人出于民族情感十分关心这个话题。因此作者也陈列了日本国内针对这个问题的两方观点,值得一看。
其二是针对中国读者不熟悉的背景知识作了解释。nichkhun kiss比如古代日本通行的纪年和历法,对日本人来说不成为问题,但直接让中国人看难免有些。类似这些内容作者都做了优化解释。
《现代日本史》就是一本比较严肃的视角历史书籍了。这本书从德川幕府晚期的社会动荡开始说起,历经日本历史上重要的黑船开关、倒幕运动、明治维新、一战二战、战后重建、、后泡沫时代,把日本社会100多年来的风云用组织严谨又不失风趣的语言讲述了一遍。
中国是有必要好好了解现代日本史的。同为东亚文化圈的一份子,又经历了同样的近现代化转折,中日两国的国运兴衰联系紧密,又有一定的先后关系。日本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日本梦碎的教训值得吸取,这也是当代“知日”派学者的主张。水性环氧地坪http://www.cheny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