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学三个假定是支撑经济学理论和国家制定经济与分配政策的“根基”,显然,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难以匹配,特别是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人民群众对此产生了意见与不满,追根溯源,就是缺少一个需符合我国而不是要符合国外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理论基础。本文在马克思主义体系框架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经济学假定重新进行认识、思考与探索,以挖掘更为合理与有效的经济理论本质依据,找出我国宏观和微观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根源所在,更好地为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实践服务。
本文在质疑和分析经济学三个假定(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私有产权)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学的三个新假定:人们获利机会非对等假定;经济内外变量非互补假定;公私实际产权非契约假定。经济活动中,资本和劳动获利机会的“天然”不对等、市场与不同目标造成的经常性冲突、产权特别是公有产权的易受侵害,是经济领域与经济活动的“本原”,挖掘本原,对收入分配理论和政策重新进行定位,解决资本和劳动的分配关系,发挥在收入分配中的正确作用,合理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思想。
经济学三个假定对分配理论和政策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关于经济学的假定有不同的版本,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如下三个假定:经济人假定,资源稀缺假定,私有产权假定(京等,2002)。经济学的三个假定所涉及的是生产要素问题:经济人——指资本所有者,他们是自利的,一切以利润最大化为动机和出发点(或解释为,他们是的,所做一切都是有目的的);资源稀缺——指世界上的物质资源是稀缺的,即经济人用资本购买的物质资源是稀缺的;私有产权——经济人进行投资获取的私有财产必须受到。三个假定阐明了这样的道理:私有制的建立符合人性特点和自然界特点,经济学要研究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私有产权如何受到法律,以满足经济人的最大化利益。
经济学三个假定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资收入分配理论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体系框架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和课题。而对经济学假定的重新思考与探索,又使我们能够发现我国宏观和微观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根源所在,促使我们探索经济学假定与我国市场经济的适应性问题。
在我国,经济学的这三个假定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经过近300年的颠扑不破的线),也有一些学者对三个假定(主要是对经济人假定)从学术的角度提出了看法和质疑(杨春学,1997;胡钧等,2006),还有学者从经济学界对确立假定的认识和方法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袁群莉等,2002)。本文试图采用学术分析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真理是相对的、经济学是有立场的、社会是发展的三个角度对经济学的假定进行认识与分析,重新思考与探索,寻找新的经济学假定,目的是挖掘更为合理与有效的经济理论本质依据,更好地为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实践服务。
经济学三个假定主要是在资本要素和资本所有者的立场上建立起来的,其逻辑顺序是:有资本才有经济活动,资本搞活了,经济就搞活了,财富被创造出来,社会才能向前发展;资本(生产资料)一定要私有,因为人是自利的,自利是经济人的天性,生产资料的私有能够满足人的这种天性,这种天性经济人一定会追求利益最大化,个体的实现了,才有社会财富的积累,社会才向前发展;仅消费资料私有不能满足经济人利益最大化目标,道理很简单,生产资料(资本)能够用来生产出更多的消费资料,甚至还再生产出生产资料,或者被称之为“钱生钱”,但消费资料只能用来消费,不可再生。因此,得出的结论是,生产资料私人占有是合理的,符合人性的特点。为什么人类社会会分出阶层,会存在穷人和富人呢?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这是自然界的“天性”,占据资源和没有占据资源必定会导致差距。谁能占据资源呢?既然资本所有者用资本购买资源并承担投资风险,那么资本所有者占据资源也就成为必然,私有产权更是顺理成章地受到法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和法律都围绕资本活动进行扶持式管理和性立法。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待和分析问题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是以劳动要素和劳动者为出发点和立脚点的,其主要观点是:资本是的,资本家凭借资本的天然无偿占有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行为是剥削行为,只有消灭资本和剥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才是最合理的。
梦见牙齿松动
在这里,立场显得尤为重要,立场决定着不同社会阶层对世界一切事物的不同看法。站在前一个立场看,资本主义是合理的,三个假定也自然具有合;站在后一个立场看,社会主义是合理的,三个假定自然就不存在合。的合判断要立足于对立场确定后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状况和前景进行客观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