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曲江壁画论坛——以壁画艺术史研究及修复技术研究为中心的国际学术会议”日前在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落下帷幕。来自国内外近六十位壁画修复、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论坛并作主旨发言,其报告主题包括“佛教壁画与犍陀罗艺术的”、“希腊克里特岛壁画”、“阿塞拜疆 喀什凯奇克 遗址壁画”、“敦煌壁画”、“新疆达玛沟遗址出土壁画”、“片治肯特古城的壁画及修复”、“墓葬壁画”等,涉及中国古代壁画乃至世界范围内濒临灭失的古代壁画及其附着的、、墓葬等文化遗存的方方面面。
“曲江壁画论坛”是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筹办的国际性专题论坛,曲江艺术博物馆馆长周天游对“澎湃新闻”表示,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过两届(分别为2013年和2015年),本届曲江壁画论坛汇集了近六十位国内外壁画修复、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于社科院考古所、敦煌研究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新疆博物馆、四川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呼和浩特博物馆等二十余家国内研究单位,以及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大学、东京文化财研究所、雅典大学、乌兹别克斯坦艺术与历史博物馆、阿塞拜疆建筑和艺术研究院、撒马尔罕阿芙罗夏历史博物馆等十余家科研单位。
本次论坛延续了第一天全天大会报告和第二日上午分组讨论的形式。10月28日上午大会报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教授报告题目为《猎鹰:唐代壁画与诗歌共创的艺术形象》,以壁画中的猎鹰形象为切入点,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综合分析猎鹰壁画的形象特点、创作意图,出唐代艺术创作与贵族生活风尚的关系。新疆博物馆侯世新馆长作了题为《从佛教壁画看犍陀罗艺术的》的报告,通过比较佛教壁画的造型特点,探索其受犍陀罗艺术影响的程度,从历史地理入手,指出犍陀罗艺术这种表现形式背后,体现的是文化的与交流,思想与艺术的碰撞交融。东京文化财研究所主任冈田健先生报告题目为《壁画临摹工作的意义——从经年变化后的古代壁画中,临摹应该获取什么?》,他首先肯定了以往的壁画临摹实践在历史、艺术研究与领域的贡献,同时探讨了新时代临摹工作对壁画、研究的意义。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员郭物先生发表了题目为《草原丝的翻唇兽:东方格里芬》的报告,认为欧亚草原流传着一种中的龙形翻唇兽,就起源、发展来看,该纹样是商周、大月支、希腊和波斯文化碰撞的产物。来自希腊的雅典大学历史博士、大学希腊研究中心教授艾莲娜·阿芙拉蜜多报告题目为《希腊克里特岛壁画一瞥》,艾莲娜教授曾为希腊驻中国文化参赞,对中希文化交流极为关切,此次报告介绍了经英国人阿瑟 伊凡斯(1900-1931)考古发掘和修复的克里特岛壁画残片,这些3000年前的壁画属于著名的米诺斯文明的代表——克诺索斯王宫遗址,其中的宫室和廊道墙面绘有瑰丽多姿的壁画,戴百合花的国王、调牛图和“巴黎女人”等都是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素材。来自意大利的学者玛利亚 佩尔拉 科隆比尼报告题为《探讨壁画上贴金箔的分析技术》,旨在探究揭露中世纪壁画中金箔技术的最新工具方法,讨论甘油脂基粘合剂与添加无机颜料,主要是白色颜料和赭石的功能。
敦煌研究院“丝绸之与敦煌研究中心”研究员毛铭做了题为《撒马尔罕古城大使厅壁画上的八国使臣与职贡图比较》的大会报告,通过对比撒马尔罕古城大使厅壁画上的八国使臣与职贡图,提出大使厅壁画上的武则天龙舟和唐高猎豹,是中国境外唯一的创作于盛唐的帝后图像,在欧亚丝交流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地位。来自大学的托尼亚 艾克菲亚德教授发表了题为《澳中两国有关壁画研究的艺术史,修复与的合作》的报告,介绍陕西考古研究院与大学关于唐代和元代壁画的合作研究项目,分享壁画样品周围化合物的空间分布和可能存在干壁画层中的低浓度粘合剂研究的初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啸啸教授报告题为《澳中两国有关壁画研究的艺术史,修复与的合作》,与托尼亚教授侧重点有所不同,探讨横山元代壁画墓的、研究和后期展陈采用的先进方法和宝贵经验。
阿塞拜疆建筑和艺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伊马仕 加吉耶夫先生报告题为《阿塞拜疆“喀什凯奇克” 遗址壁画修复和问题》,介绍阿塞拜疆古代“喀什凯奇克”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区的壁画修复和工作的经验与教训。英国中亚考古学会理事何平先生报告题目为《犍陀罗艺术与敦煌壁画比较:关于七个佛传故事》,通过阿富汗艾纳克遗址中的佛教造像和佛塔中佛传故事与敦煌壁画的比较,探讨犍陀罗艺术与敦煌壁画的关系。
博物院研究员杜晓黎发表题为《清水河县窑沟乡塔尔梁五代墓葬壁画题材内容及审美特征》的报告
博物院杜晓黎与康贵彬研究员报告题为《清水河县窑沟乡塔尔梁五代墓葬——壁画题材内容及审美特征》,介绍了五代墓葬壁画以砖砌墓室仿木结构的格局,分析平画和立体砖雕中蕴含的丧葬习俗、民风民俗、教等历史信息。乌兹别克斯坦艺术学院专家组组长米亚萨诺娃 迪洛巴做了题为《乌兹别克斯坦纪念博物馆:中亚十九世纪的建筑古迹》的报告,从科学角度分析了修复工作对于发挥故居博物馆展示和教育功能的实践意义。撒马尔罕阿芙罗夏历史博物馆馆长萨马瑞迪 伊 穆斯塔库洛夫报告题为《粟特九国与hiyan在唐代大使厅壁画上的图像》,介绍了馆藏珍品粟特壁画,从画面的人物和主题分析画面中的呈现的历史信息。来自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亚与高加索部主任、研究员卢湃沙报告题目为《片治肯特古城的蓝厅壁画及修复》,介绍东宫镇馆之宝蓝厅壁画的发掘、修复情况,分析探讨画面中呈现的粟特鲁斯塔姆英雄史诗以及丝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情况。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修复中心玛丽亚 吉维尔斯研究员报告题为《中亚壁画修复》,承接卢拜沙馆长的报告,首次在中国展示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镇馆之宝蓝厅壁画的清理现场照片,介绍壁画修复中心的工作。
29日,论坛以艺术史和修复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气氛极其热烈。艺术史组就壁画与墓葬系统的关系、壁画的题材和内容、壁画遗存的现状调查以及画像砖装饰艺术等进行探讨。文物考古研究所陈伟副研究员报告题为《墓葬壁画与墓葬系统的构建——试论墓葬壁画在墓葬系统中的地位》,认为中国古代墓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以建筑结构为表现形式,建筑结构内部的所有物品都是组成墓葬这一庞大系统的一部分,其中墓葬壁画是最能反映墓葬场景效应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昭陵博物馆攀馆长、张婉丽报告题为《唐墓壁画中的唐人服饰配饰》,通过昭陵壁画中具有代表性的唐人配饰,结合史籍中对质地、颜色、形制和使用范围的记载,分析其发展演变历程。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报告题为《陕西千阳南寨五圣宫壁画调查》,以陕西千阳南寨镇的五圣宫为案例,提出和研究于乡野的村庙对于了解民间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敦煌研究院编辑部汪正一报告题为《敦煌莫高窟清代改修娘娘殿洞窟遗迹考察》,通过对莫高窟第138、344、454窟三个洞窟清代遗存的调查,结合清末、时期考古探险队和考古调查察团伯希和、奥登堡、石璋如、谢稚柳等记录的清代娘娘殿的资料和所摄老照片,围绕莫高窟第138窟为中心,还原清代莫高窟娘娘殿遗存内容,探讨清代敦煌娘娘民俗情况。阜新市博物馆朱蕾报告题为《清代阜新藏传佛教圣经寺壁画研究》,通过对清朝阜新圣经寺正殿前厅东、西墙壁的图和日月星辰运行图的分析,认为藏传佛教壁画艺术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融合了印、藏、汉等地的多元文化艺术元素,体现着清代藏传佛教在阜新的发展状况,呈现出本地区对藏传佛教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民俗心理,为藏汉文化的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位学者分别就自己的议题进行了阐述,提供了丰富的图像和文字介绍。
修复组就壁画揭取、修复和资料采集记录、壁画制作工艺与新材料、壁画病害分析和研究方法等进行探讨。呼和浩特博物馆 壁画中心武晓怡主任报告题为《大召寺乃春庙壁画修复》,介绍了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为配合大召寺乃春庙古建筑维修施工,壁画中心对乃春庙经堂与佛殿壁画进行的修复工作,对其存在的主要病害、成因以及修复举措进行了总结。陕西历史博物馆马艺蓉报告题为《唐武惠妃墓壁画制作工艺及材料分析》,在对武惠妃墓壁画本体进行修复的基础上,利用体视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等对唐武惠妃墓壁画的保存现状、病害种类、壁画制作工艺及制作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模拟制作的方式对该壁画的制作工艺进行复原性研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万洁报告题为《策勒达玛沟1号遗址出土壁画》,通过论述达玛沟遗址出土馆壁画的修复,提出原状修复以及原位陈列,使壁画蕴含的艺术价值与全部历史信息得以最大化再现,弥补传统博物馆陈列展览中关联性不足,为西域佛教建筑史、佛教文化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克里斯提雅诺 李密奈西教授报告题为《地下壁画腐蚀评估和策略的综合学科研究法《圣母玛利亚》(马耳他)案例研究》,介绍了研究和修复圣母马利亚壁画(马耳他)过程中遵循的综合学科研究法,这种研究基于对红外热成像的非性调查、微波辐射测量和成像技术(UV)以及对的热湿式监测的初步调查,表明在冷凝和干燥现象之间,高指数腐蚀的区域与大量聚集的盐有关。陕西历史博物馆张群喜报告题为《唐武惠妃墓“高髻持如意仕女图”科学研究与修复》,介绍了武惠妃墓壁画的修复工作,采用无损、非接触、原位分析手段如显微成像、高光谱成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超高清图像采集等技术手段对壁画画面病害、材质、修复痕迹进行了科学诊断分析,出壁画颜料层的三维层析微观结构,同时利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等对壁画地杖材料及修补材料进行分析和评估。
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于2012年7月正式开馆,是为抢救、、收藏、展示以中国古代壁画为中心的专业博物馆,也是国内对中国古代壁画进行通史陈列展出的博物馆。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