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是美国影响最大的传统民族节日之一。作为族裔背景多元的移民社会,居住在美国的各个族裔都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各自度过新年的方式,但似乎没有哪个少数族群像华人一样,不仅延承了年夜饭、送红包、贴倒福的传统风俗,还在公共场合组织大型的新春庆祝活动,使得中国春节成为全民性的狂欢——也就是美国华人的中国新年。
应该说,“”这种形式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来自有着悠久的传统的社会。其中,有以方式表达价值主张或的,如宣传性别婚恋的“骄傲大”;也有以方式庆祝教节日的,如起源于斋戒的狂欢节。欧洲的许多城镇保留着民族传统着装的活动。美国华人的中国新年,是华人将中国传统与形式结合起来的庆祝方式:既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国传统在社会的本土化,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传统在多元种族背景下的现代延伸。
、与纽约,作为美国华人的聚居地,理所当然汇聚着最密集的春节庆祝活动。正是这三个城市的中国春节庆祝活动,真正扩大了中国春节在美国的影响力,使不会中文的外国友人们,到了春节也要卷起舌头,跟华人朋友道一声“过年好”。
是的第一个华埠,是早期中国移民踏上的第一站。的中国春节最早可追溯至1858年。因为淘金热而大量涌入的中国移民,将中国的鼓乐花灯传统与美国的形式加以融合,并推动市政确立了相当稳定的活动。在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春节不断壮大规模,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本土之外影响最大的春节庆祝活动。
但是严格地说,春节庆祝的似乎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它名为“中国新年”,每年举行的时间却是中国的元宵节;以花车为主体的庆祝形式,似乎也在贯彻元宵节的主旨。一百多年来,春节队伍雷打不动地从市场街出发,一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沿基尔尼街格兰特街,中途经过联合广场,最终抵达中国城。
舞龙舞狮、绸扇舞、绸带舞、踩高跷、传统武术,是表演的保留节目,主要由湾区的华人学校与华人武术担纲。不过,时至今日,春节已经不仅仅是华人社群内部的民族活动,而成为全民参与的一项城市庆典。市政部门与公立学校,往往也会安排舞龙和武术表演。比如在近日进行的2017年度春节中,的警卫部门与消防部都带来了舞龙舞狮表演。当然,也有一些学校偷工减料,既没有传统表演,也没有民族服饰,只是把乐队拉过来凑数。西装革履,正步前进的中学乐队一本正经地敲鼓吹号,一高奏《恭喜发财》,令人忍俊不禁。
除外,还有美食周、新年集市、“YMCA春节跑跑跑”等活动;只不过这些活动都带有商业性质,可忙坏了的商家和广告商。
纽约作为最大的华埠,理所当然也是一个中国春节的庆祝中心。相较于全民性质的中国春节,纽约的春节庆祝活动更分散,也更多样。从今年的活动日程来看,除了除夕在罗斯福公园举行的“鞭炮庆祝与文化节日”之外,新年当日还有多个中国民乐、太极、参与的街头表演。在布鲁克林,布鲁克林中美联合会在日落公园组织了带妆;在皇后区,华埠的居住者也有自发的庆祝;在曼哈顿,有不少写字楼张灯结彩,亮起红灯以迎接中国新年,这其中就包括帝国大厦。
纽约市也像一样举行城市规模的春节。今年的在2月5日进行,是不间断的第十八届活动。虽然历史不及的活动悠久,但得益于纽约的地理与庞大的华人社群,参与活动的队伍与人数都比更多,持续时间也更长——从中午十二点,一直进行到下午四点。
此外,作为艺术文化中心,纽约的春节庆祝活动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博物馆资源。中国春节及元宵期间,大都会博物馆有包括木偶戏、京剧表演、折纸课、品茶会在内的一系列文化活动。美国华人博物馆也适时推出了中国工艺品展览、中国菜烹饪课、中国舞表演等来吸引游客。
纽约春节最值得提及的一点是,2015年年中,纽约市长宣布纽约公立学校将在中国新年放假。华人推动中国春节成为假日的努力由来已久,每年给白宫的签名从未间断。纽约公立学校放假,大概是这项运动的小小吧。
位于南加利福尼亚的市是又一个重要的华人聚居地,当然也是重要的新年庆祝地点。繁荣的娱乐产业使这里的新年庆典更加丰富有趣。除了“中国城爆竹跑跑”,各个卫星城的春节庆,这里还有迪士尼中国新年——可以看到穿着唐装的米老鼠,穿汉服的公主,各种中国美食,还有花木兰。
的春节是南最为重要的新年活动,同样也在华埠进行,名为“金龙大”。2017年度的金龙大是有史以来的第118届,2月4日下午一点开始,持续三小时。大约四十多支队伍参加。像与纽约的活动一样,这些队伍来自市政机关、学校、乐团、武术协会、文化团体,以及企业。
尽管声称金龙大起源自一百多年前,但这项庆祝活动真正发展成规模,进入视野,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1898年的舞龙舞狮队伍,参加的是城市嘉年华。为了能举办有一定规模的舞龙舞狮表演的,当地的中华商会为集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此后,随着新移民的涌入,这一活动,不断发展壮大。1975年越南战争后,东南亚移民的到来带来了更多与佛教仪式,除了越南歌舞表演进入,庙会也成为新年庆典的一道风景。
美国华人远离母国时日已久,却并没有割舍对母国文化的眷恋与依赖。尽管人们常说美国是一个大熔炉,事实上,美国华人在与其他民族交往、融合的过程中,从来没有真正彻底地放弃自己的文化。世移时易,二代三代的华人移民有许多已经不会中文,却仍然保持着对母国文化的一片拳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