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荆楚大地,哭嫁的风俗从古一直沿袭至现代,它通过哭唱的方式,将姑娘隐藏在心底的复杂心理、细腻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蕴含甚为丰厚的人生礼俗,也是饶有兴趣的婚俗现象。
哭嫁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做,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起源。
即将远嫁他方,姑娘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的母亲。母亲对女儿的恩爱最深,临盆的,养护的艰辛,件件往事,点点细节,都涌上心头。“勤耕苦种费尽心,娘的恩情道不尽。一教女儿学煮饭,二教女儿学养禽,三教女儿学结麻,四教女儿学挑花,五教女儿学写字。”“娘呀娘,您为女儿办嫁妆。鸡子刚开口,娘在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行;喜鹊落了窝,娘在上摸;红红绿绿几大,凑凑合合办得多。”这些哭唱词都表现了女儿无法亲恩而的感情。
江南地区的哭嫁高雅,凡歌必以花起兴,所谓“无花不哭嫁,无嫁不歌花”,在姑娘的心目中,无处不开花,五谷开花,草木开花,云水开花,星月开花,开花,石头也开花。可以说,哭嫁歌是花的世界,花的诗篇,所以这里的哭嫁又叫“哭百花”。
哭嫁时,要请邻家的姑娘来陪哭,边哭边对话,每个人都要以花打比喻,说一个方面,成一首诗,互相不能重复。老婆婆、大娘、大嫂都要来听,边听边议论,好像是一群特约评委,看谁哭得好,哭嫁实际上成了颇有情趣的比赛。
老婆婆首先开场:“菇草花开边盈,哭嫁本是女人兴,要哭哭得天下雨,不哭莫要假斯文,哭好哭差且莫论。牛尾花开牛长尾,哭嫁如同把磨推,哭得快来出麦麸,哭得慢来脚打跪,磨中流出女儿泪。”
大娘抛砖引玉:“杏子开花红过畈,美景现出金凤眼,凤眼能装千江水,把与冤家开盐船,好个仙景不怕咸。”
母亲谢过老婆婆和大娘,对来客表达心意:“桃子开花水红色,来了许多陪嫁客,招待不好莫见怪,桃园义气莫丢开。”接着哭女儿,“菊花开花一片黄,女儿快要离开娘,粗茶淡饭养大你,养育之恩莫要忘。”
母亲哭女儿:“豌豆花开勾儿心,女儿莫嫌婿家贫。富贵哪有长富贵,清贫未必总清贫,人好水也甜三分。”
女儿想起亲恩,女儿泪下如雨,“好心的姨,苦命的娘,女儿难离娘。女离娘,三十晚上冇月亮。女离娘,新屋垮了屋脊梁。女离娘,大河行船断了桨。女离娘,秋风吹倒茅屋墙。女离娘,泪水化成血浆浆。”
母亲抱着女儿哭:“娘欠女,长江水,江水长长往。”女儿将头埋进母亲怀中哭:“女欠娘,眼泪长长湿衣裳。”母亲哭:“娘欠女,心打鼓,一更打到五更头。”女儿哭:“女欠娘,枕头凉,何时再来与娘一眠床。”
母亲见女儿伤心,又安慰女儿:“荷花开花一瓣瓣,莲蓬结子一排排,莲子落泥生贵子,娘儿终久要分开。”
这时陪嫁的姑娘也不断地插嘴陪哭:“牡丹开花粉红蕊,劝姐做个贤惠人,莫学筛子千个眼,要学蜡烛。”
梦到找不到回家的路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