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百年诺,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如雷贯耳的大名:泰戈尔、罗曼·罗兰、叶芝、萧伯纳、纪德、艾略特、海明威……
一个个翻过去,我们可以发现,比起这些为国人所熟悉的作家、诗人,更多的诺贝尔文学得主作品在国内问津者寥寥。比如以下几位:
这位名字特别长的冰岛作家,也是目前冰岛唯一一位诺作家。1955年,时年53岁的他获得诺贝尔文学,文学院给他的颁理由是:“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他的代表性作品如《的人们》、《渔家女》、《冰岛之钟》三部曲,作品不少,但目前仅有《的人们》、《被的摇篮曲》和《原子站》等几部译成中文出版,且都是上世纪译介推出的,2000年后就甚少再版。
单只说说《的人们》,作为一本现实主义作品,它更像是苏联作家的作品。故事讲述农民比亚图尔用18年积蓄买得一片土地,又花费12年风霜雨雪的还清欠款。但在这奋斗过程中,他的两任妻子和儿女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纷纷离世。的奋斗,最终却发现梦想破灭。在结尾处,他带着老岳母,从工人口中听到十月的消息,毅然把身边唯一的儿子留下来参加斗争,因为他感觉到:儿子属于未来,属于战斗的。
该作家同样也是南斯拉夫至今唯一的一位诺作家,1961年授予他该的理由是:“他借着他的作品在祖国的历史中追寻主题,并描绘人的命运。”相较冰岛作家拉克司奈斯,安德里奇有较多作品在国内翻译出版,《德里纳河上的桥》、《桥·小姐》、《特拉夫尼克风云》……
尽管如此,他的作品在国内的关注度也不高,在豆瓣上评分人数最多的一本《德里纳河上的桥》也只有36人参与。
这部作品以一座大桥的兴废,在20万字的篇幅里,绘制出一个国家长达450年的历史。小说从16世纪讲起,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君王为了拓展国界,在德里纳渡口建设一座大桥,从大桥延展开,作者一讲述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有人在大桥边上的城市成长、有人大桥建设、有人给大桥重新上漆……故事中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却谁也扛不过时间的推移,给人以物是人非之感。大桥和城的故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才告结束,伴随一声巨响,大桥被拦腰炸成两段,作者用极具象征的意味指涉新时代的到来。
获得过诺的诗人中,有一批极具名气的。如叶芝,一首《当你老了》成为今天无数歌曲、诗作、小说创作的灵感源泉;比如辛波斯卡,伴随着诗集《静默如谜》在中国的畅销,知道这位波兰女诗人的人越来越多;还有聂鲁达《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的歌》,虽不属于娟秀内敛型,但这几年在国内销量也不错。
与他们相比,希腊诗人奥德修斯·埃里蒂斯就显得低调许多。1979年,他摘得桂冠,获理由是:“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的敏锐,描写现代人为和创新而奋斗。”读他的诗也确实能发现,单从选取的意象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希腊情味,海岛、葡萄园、海螺……地中海景致在读者眼前缓缓铺展。
不过,也或许因为他诗作所要传达的情感太过隐晦,难为中国读者所理解,慢慢地也就难以,在此选入一首供大家感受。
1991年,诺贝尔文学颁给这位南非作家,理由是:“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戈迪默由此成为非洲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的作家,也是历史上第七位取得该的女性作家。
在她的诸多作品中,推荐一本《我儿子的故事》,小说以一个黑人儿童的观点讲述种族主义制度下的狂热造成家庭悲剧。故事主人公索尼,在社会中,他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小学教师,在家庭里,他是好丈夫兼好父亲。但种族隔离制度下,他没有同白人共坐一条板凳、共进一间厕所。
现实中的不公,使索尼生发出,成了激进,并因此。索尼的原配夫人是一位美貌温顺的贤妻,但对他的事业不以为意,探监时,夫妇俩只能谈论家务事。而为组织工作的白人女子汉娜,却用暗语向索尼传递情报。积极投身运动的索尼被汉娜,在之爱与婚姻、责任之爱中徘徊,最终导致家庭悲剧,而这也是不平等社会中一个悲剧的缩影。
当然,在诺贝尔文学得主名单中还有更多被人遗忘的作家,以及更多更多被诺贝尔遗忘、错过的重要作家。其实,纵观百年诺贝尔文学风云,有些作者穿过漫长时空,文字依然跃动今人眼前;有些作者慢慢被人淡忘,若非刻意提起或者真爱粉,无论怎样也想不起名字。我们常常想从漫长的历史中摸索一些获规律:比如第三世界国家的作者作品难以流传?马尔克斯却成为反例;比如诗歌更难传开?叶芝、艾略特又都证明这个论断并不准确。很多时候,读者摸不清文学院的口味,文学院也并不明白读者的偏爱。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近年来,由于国内对诺的关注程度不断上升,诺贝尔文学得主的作品销量都十分强势。这也导致文学的开不只事关各大赌庄的利益,还成为各大出版社每年一度的押宝大战。人们热衷于追逐获得项的作品,出版社希冀以此打一场漂亮的“翻身战”,其后果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或许很难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