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29日晚,来自回族自治区的6位民间艺术家——麻编艺术传承人张璟,泥塑艺术传承人王永红,刺绣艺术传承人赵桂琴、王淑萍,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传承人于振玲和回族清真面点制作技艺传承人杨燕在第8届毛里求斯美食文化节上各展绝技,吸引了许多当地驻足观赏。
麻编除了具有经济价值外,还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麻植物资源在非常丰富,麻编作品运用打结、搓、拧、缝、钩等传统编织技法和麻纤维特有的肌理要素,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传统麻编艺术家张璟是回族自治区的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在保留原始材料的质朴和古老编织技艺基础上与现代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创作出美轮美奂的麻编艺术品,曾多次在国内获,广受好评。现场观众对张璟的麻编艺术品赞叹不已,纷纷与她合影留念。
民间泥塑艺术家王永红长期从事泥塑创作,致力于民间艺术的发掘与研究,她的泥塑作品源自农民的生活,运用黄河畔的黄泥造像,人物造型夸张,线条粗犷,生动质朴,形象逼真,清奇可爱,多以整组作品反映农村的生动生活场景,流露出农民朴素的乐观与幽默,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王永红在现场进行泥塑创作,只见她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摆弄着泥巴,不到10分钟,一个俏皮可爱的泥人就出现在了观众眼前,令他们惊叹不已。
两位烹饪艺术传承人在现场制作了传统小吃——中宁蒿子面和各式回族特色油炸面点,许多当地观众还是第一次看到并品尝这样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小吃,边吃边点头称赞味道好极了。瞬间,不大的帐篷前就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观众。
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传承人于振玲从小和母亲学习制作蒿子面,她的制作水平在当地享有盛名。蒿子面是用在当地生长的一种植子和面粉混合制作的面条。因营养丰富深受当地喜爱,是当地日常生活食品之一,后逐渐作为一种饮食风俗沿袭下来。具体制作方法如下:先在一个大铁锅里盛上香油,加入羊肉、垣萝卜、番茄、葱、香菜、鸡粉、辣椒粉等配料熬成的浓汤,然后点火烧水,待水煮开后,将预先备好的蒿子面放入沸水中稍煮片刻后捞出,浇上之前熬好的浓汤即可。刚出锅的蒿子面白脆薄润,汤清不糊,食之细腻爽滑,清香可口,味道鲜美,是独具特色的美味佳肴。因为在美食文化节上现场制作,每次出锅的量有限,所以很快就供不应求了,但大家还是围在帐篷前继续等待和观看中宁蒿子面的制作过程,久久不愿离去。很多人都是吃了一碗觉得好吃又继续排队购买。
回族清真面点制作技艺传承人杨燕最擅长的是用面粉制作各式回族特色油炸面点,包括油饼、麻花、馓子、油果子等。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节日,回族人家家户户都要架起油锅,炸油香,搓馓子,除家人享用外,馈赠乡邻,祝贺节日,是回族人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面点。杨燕制作的馓子、麻花等面点造型优美,香脆可口、油而不腻、品种多样。她在美食文化节现场制作的各种面点很符合当地的口味,常常是食品刚一出锅即被买走,极受欢迎。
由于第一天晚上观众的口碑极好,到了美食节的第二天,很多人下午3点就过来排队等候并观看制作过程,连毛里求斯国家的记者都闻讯赶到现场采访并品尝这种美味的小吃。仅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现场制作的蒿子面和油炸面点就全部卖光了,还有很多人不断询问是否还有剩余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刺绣艺术家赵桂琴出生于刺绣世家,从小受家庭熏陶,其作品针法独特,手法娴熟,所创作的人物,活灵活现,立体感强,并体现出“精、细、雅、洁”的艺术风格,也融入了中国西北文化的丰厚底蕴。当她在围巾上绣出一朵朵精美的牡丹花图案时,观众们为她的高超技艺所折服许多观众驻足流连,欣赏这难得一见的刺绣佳作。。牡丹花图案富丽、华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繁荣昌盛。赵桂琴衷心希望毛里求斯繁荣昌盛,也祝福毛里求斯美食节越办越好。当观众们看到精美的刺绣成品《骏马图》时,赞叹不已,纷纷表示要学习这门技艺。当他们得知她正在中国文化中心教授这门课时,更希望前去学习。
刺绣艺术家王淑萍不仅把宫廷刺绣和甘肃陇南、盐池民间刺绣技法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而且还融合了现代和传统技法,形成了独特的刺绣技艺。她的针法严谨、针脚平齐、丝线光亮、紧密柔和、色彩明快。在现场,王淑萍展示了自己创作的《万里长城》等刺绣作品,获得观众的高度评价。此外,她还利用这个机会,展示了其他才艺,如剪纸。在不需要任何底稿的情况下,她直接用剪刀创作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蝴蝶图案,并祝福毛里求斯美食文化节“吉祥如意”。在现场观众的要求下,她还剪出了兔子、、菊花和梅花等作品,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来自的六位非遗传承人在毛里求斯美食文化节上精彩的技艺展示和传统的美食制作受到了毛里求斯的喜爱,让来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丽的毛里求斯大放异彩。任弼时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