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了很多绚烂多彩的文化。我们有诗词歌赋的韵律,有俗语文化的精彩,有笔墨挥洒的灿烂,有素胚勾勒的精致,还有便是那些“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民间风俗习惯。“哭嫁”就是这些有趣的风俗习惯之一。
婚姻是一个人的人生大事,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现在的婚嫁仪式相比古代是比较简单的,现在的婚礼几乎都在酒店进行,一些婚礼的仪式也都交给了婚礼的司仪来主持。但是古代的婚礼常繁琐的,在出嫁时,新娘子是要“哭嫁”的。
相传“哭嫁”源于过去的抢婚,面对抢婚着者的武力,女性没有丝毫的办法,只能乖乖束手就擒,她们心中会有不满,会有怨恨,但也只能通过哭泣来表达,从此之后,“哭”与“嫁”就有了一定的联系,渐渐地就以“哭嫁”的这种风俗习惯流传了下来。
“哭嫁”在一些地方,还会被称之为是“哭桥”,作为一种传统婚礼中的习俗,哭嫁是在新娘在出嫁之前腰进行的一种哭唱仪式。
这种仪式要持续很久,从出嫁前的15~30天开始,一直到婚礼那天!期间,“哭”的是断断续续的,可以由新娘子安排,但是一旦家里来亲朋好友了,新娘子就要见谁就哭谁了,这是作为道谢的一种礼节。
在哭嫁的最开始是新娘子一个人在哭,到了婚礼的前一晚,新娘的好姐妹们就要聚集起来一起哭,除了好姐妹之外,家里亲近的女性家属也要参与到其中。
在古代,“哭嫁”的风俗大多流行在赣县客家,土家族和仡佬族等。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的“哭嫁”都有各自的特点,并不是统一不变的。
“哭嫁”并不是胡乱哭得,需要哭得有节奏,人们将之称为《哭嫁歌》。《哭嫁歌》有一些是传统流传下来的,也有一些是“哭嫁”时,新娘的好友姐妹即兴创作的。
哭嫁歌曲的内容大多是感激父母双亲的养育之恩与离开娘家的不舍,也有诉说与兄弟姐妹的厚重情意与难舍难分之情。也有一些是媒人乱断终身的悲愤之情,还有一些是表达了对未来在婆家新生活的迷茫和不安的担忧之情。
“哭嫁”不单单是待嫁的新娘子哭,新娘子的母亲也会哭,母亲哭的大多数是一些要嘱咐女儿的话语,告诉女儿要做好一个妻子的职责,要照顾好丈夫,要孝顺公婆等等。
因此,古代人认为不哭不礼貌,不哭无福气,所以“哭嫁”的时候哭得越大声越强烈,就越有福气,就越能表达心里的感情。还有一种说法是“哭嫁”可以保住娘家的财运不被新娘子带走。“哭嫁”也象征着新娘在祈求未来的婚姻生活可以幸福美满。
我们现在的女孩子和古代不同,她们能够自己选择自己的丈夫,婚姻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即使是哭,也是在婚礼当天留下激动的泪水,或者是对父母亲人的不舍,很少有像古代一样的纯粹的“哭嫁”。“哭嫁”这种风俗,在我们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