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风俗习惯> 文章内容

贵港市港北区港城镇龙井村《蓝衣山歌》《哭嫁歌》简介

※发布时间:2017-6-22 19:30:56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贵港市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郡,人杰地灵。在港北区港城镇龙井村,居住着一群独具地方特色的群体多年历史。虽然时过境迁,他们依然保留着先人的装扮,向人们展示蓝衣壮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壮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蓝衣山歌》起源于明末清初时期的(现贵港市港北区港城镇)壮族,后来由于壮、汉杂居由明朝的黑衣壮族成蓝衣壮,《蓝衣山歌》自然形成壮汉共有的文化产物。

  《蓝衣山歌》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歌”(即《哭嫁歌》《佛教音乐歌》《蓝衣山歌》)中最优秀系列作品之一。几百年的贵港市民间文化艺术历史,唯有《蓝衣山歌》屹立于贵港市民间音乐之上,20世纪50—70年代唱红郁江南北,甚至遍及贵港市的三区(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玉林市的山心和南宁市的横县等地方。原贵县的三日一圩中,身着蓝衣的壮汉青年男男漫步街头、江边,三五成群在林荫底下对唱山歌,形成原贵县街日的一道美丽风景线。经过深度挖掘的《蓝衣山歌》在自治区“2011年畅享民歌”大赛中荣获二等,为贵港市在民歌大赛史上写上了的一页。

  《蓝衣山歌》内容丰富,思想情感相当深刻,很多时政歌、生活歌、情歌等都描述了广大劳动群众的贴切生活和思想情感,既表达了劳动群众热爱社会、热爱生活、争取的崇高理想,也是群众娱乐的一种手段。

  《蓝衣山歌》种类繁多,有劳动歌、风俗礼仪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等。其中,民间流传数量最多、最广、艺术价值最高的为情歌。情歌所散发出的思想情感极其丰富,喜、怒、哀、乐、悲、酸、忧、愁等样样俱全。

  情歌以表现初识、初恋、相思、热恋等为主。在民间的婚男嫁娶中最热闹的场面就是对唱情歌,以歌交友,以歌为情,以歌为恋无处不有,出口成歌。《蓝衣山歌》对歌有三方面的特色:

  一是男性为开声首唱,随后男女对唱,每首歌多见为四句一首,每句为七言,第二句与第四句的尾音必然押韵,(指本地方言押韵,但大多数是以汉语押韵)。男性对唱必然为五句一首,每首的尾句都是重复女性的尾句。这种唱法称俗“三吊尾”。

  二是开声首句有三言头、五言头、六言头和七言头,但整体上为三言头和七言头为普遍。但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唱到情感时多加四言即(嘛阿表嗳),这是发自内心牵动和激发对方的同情感和热恋感,使双方更加珍惜、更加温暖、更加同感。

  三是声音的特色,《蓝衣山歌》的歌声整体上属于温柔这一类别,在温柔中带有情感呼叹,歌声温柔优美动听,歌词也非常精彩押韵。

  “寒冬腊月雪风起,咁好娇儿做奴婢,鲜花插在牛粪上,仔细想来样伤悲。”这是龙井村传统哭嫁歌中《苦命歌》的歌词,反映了封建社会包办婚姻、女性婚姻不的现实,表达了对婚姻的渴望。传承人梁丽珍、刘月球歌唱哭嫁歌,令人民深切感受其蕴含的文化魅力。

  哭嫁歌没有文字记载,是通过口口相传传承下来的,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哭嫁歌的基本内容是:《日出歌》、《月落歌》、《苦命歌》、《恩怨歌》、《离别歌》、《嘱咐歌》、《骂郎歌》、《骂媒歌》、《拜祖歌》和《出门歌》。它的格式相对固定,一歌哭七日或三日,每日哭两个故事情节,每个情节又分为日哭一个、夜哭一个。在龙井村,一般是哭三日。哭嫁歌反映了劳动妇女在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等方面受到的歧视、和,也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劳动妇女为争取而进行的斗争。

  《哭嫁歌》是对当时社会生活情况的真实反映。比如《日出歌》前四句唱道:“日出东边一点红,火烟挂在半空中,我是女儿着起早,磨粟喂猪排满工。”又唱“女儿好比牛马样,一年四季冇时空,大了当牛当马卖,共床冇识新郎公。”既唱出古代妇女辛勤劳作的现实,又唱出了父母包办婚姻的无奈。《月落歌》中唱“月落西山天黑了,女儿命苦泪哭干,咁好青葱配臭肉,样好嫩芽配老根。”则唱出了女性婚姻不的无限悲伤。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婚姻,广大女有了婚姻自主权,哭嫁歌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加之没有书面,逐渐被人们遗忘。

  为了这一文化遗产,市文化局和港北区委宣传部、文体新局等有关部门展开了工作。港城镇文化站甘炳初从2002年至2008年利用七年的时间到村屯搜集、整理和编辑哭嫁歌,并形成,拍摄有关视频,制成光碟以便于保存。《哭嫁歌》已入选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港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丽珍和刘月球等人除了传唱《哭嫁歌》外,还物色了继承人,每个人现在都带有徒弟,平时有空他们唱歌,学习《哭嫁歌》的历史文化,将之代代传承。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
币安app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