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饮食、服饰及工艺品制作,都比较好的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一般说来,原住民活泼,热爱自然,生活充满着丰富的色彩。他们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自然、古朴的特性。传统服饰多以手工织布和刺绣为主,色彩斑斓,特色鲜明。饮食方面,泰雅人、赛夏人、邹人居住在多竹的山区,他们有很多与竹有关的佳肴,例如竹筒饭、竹笋汤等。布农人以种小米和狩猎为生,他们对做小米饭和烤野味最为拿手。鲁凯人、排湾人以山芋为主食,他们能用山芋做出多种美味。阿美人擅长采撷野菜,并能用它们烹调出多种色香味俱全的野菜料理。大海岸边的达悟人则以海鲜的美味来吸引人。原住民对神灵的使得他们各种禁忌,神灵他们婴儿,再通过各种不同的训练来他们。穿着特色服饰、刺面、刺身,参加声势浩大的各种祭典活动。成年礼后,部落里的带领青年们参加狩猎、耕作等,年轻人在艰苦的劳作和狩猎活动中逐步锻炼了意志和体魄。原住民各个族群在继承祖先的传统和经验中,世世代代、繁衍不息。
一个原始部族的强盛,与其说是仰赖的土地、丰富的物产,还不如说是依靠众多的人口。而且只要家族人丁旺盛,耕地产量自然就会增加,所以一般家庭都希望多生子女,生养十几个孩子的情形也不罕见。
不过因为部落里的卫生条件差,加上营养不足,婴儿的死亡率很高。婴儿长大前,半数以上夭折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除了私生儿、双胞胎、畸形儿之外,原住民没有堕胎、弑婴、遗弃的。
原住民实行父系制权的氏族都有偏爱男孩的倾向,但对于女孩也不乏爱护。他们认为,生育是由神所的,任何氏族都不能专司孩子的神的意旨。因此在原住民部落里就有了种种禁忌与的方式,祈求神他们小孩。
一般说来,原住民的妇女都相当强壮,在怀孕期间,并没有生理、上的禁忌。不过生活上的禁忌较多,要忌吃并生果实(双生槟榔、双生香蕉),因为害怕生出双胞胎。不吃动物的内脏或兽血,不吃兽类的头,以及猴子、山猫、豹、穿山甲的肉。布农人严禁孕妇吃飞鼠肉,他们认为吃飞鼠肉,日后的孩子会当贼;邹人孕妇“鸡鸣即起”;达悟人孕妇乘坐渔船;排湾人传说孕妇若大蛇会生男孩,若小蛇则生女孩。孕妇的家庭最好不要参加出草、狩猎、祭仪、丧葬等活动。做丈夫的必须谨言慎行,其他家人也都尽量避免在孕妇身体旁做不洁净的事,说刺感的话。除此之外,孕妇依照平常情形作息,除非生病,否则即使临盆也要照常工作,不过也要尽量避免过于剧烈的劳动。原住民妇女常常到了临盆之日,还是要耕作、织布、做饭。她们认为多做运动,生产就会比较顺利。
分娩的时候,大部分妇女并不需要家人帮忙(邹人部落里有专职助产士)。生产时的洗净物、清洗婴儿、剪断脐带等一切步骤都由产妇自己动手。但是对于初产者,或者产妇的身体较为虚弱者,就会请丈夫或者自己的母亲来帮忙,偶尔也会央求有经验的或年老的妇女来助产。
有些部族,在妻子临盆的时候,男方家人包括丈夫都要回避,要住到预先建好的小屋里去,直到分娩、婴儿的脐带掉落之后,他们才能回家。
分娩后大概一两天,顶多三、四天,产妇就开始从事普通的劳动。出世的是男孩或女孩,大家都一视同仁,倘若婴儿是双胞胎、多胞胎、畸形、或四肢不全,则视为不祥,嫌忌尤深,大多会立刻将其,或将婴儿窒息,然后与胞衣一起埋掉。因为原住民一胞一胎是天生地养的,除此之外的,都是不祥之兆,会祸及族人,所以原住民有“弑怪恶婴”的习俗。
孩子出生后,原住民各族群基本上都会为新生儿举行相关的礼仪。例如:婴儿出屋仪式、婴儿见面礼、初生酒宴、婴儿满月祭等。实行长男继承制的鲁凯人、长嗣继承的排湾人,则格外重视长子或长女的庆典。邹人举行传统祭祀战祭时,该年出生的男婴还会进行“初登会所礼”,孩子由其舅舅抱到库巴会所,与见面,这是男婴加入会所、献给部落的重要仪式。
在原住民中,各个族群的孩子出生后命名的时间并不统一,有的是在出生当天,有的则是在四、五天之后,但差不多都会在脐带未脱落之前命名。像赛夏人,是在四、五天后;邹人,则在四、五天内任何时间都可以;其他族群,大约也是在五天左右。但有些族群对于长子的命名较为重视,出生后马上给予命名,其他的孩子则可能等到学会吃饭后才命名。阿美人中部以北方部落里,就有几天内甚至当天即命名的习惯,其他地方则是在脐带脱落后才命名,个别的会更晚些,要拖到两、三个月后,甚至数年后才命名,还有的部落孩子长到20岁才有名字的情形。
布农人的命名,如果做了吉梦,翌日马上命名。如果是凶梦,则必须等候吉梦出现。如果长子、次子都死了,那么生了第三子之后也不能马上命名,必须等到第四子出生后一起命名。
一般说来,在没有命名之前,都用“小弟”、“小妹”称呼。命名者,无论是母系或父系,大部分都由妇女充当。实际上由母亲命名的较多,有些地方则由父亲或父母共同商议。但是有一点原住民各个族群都一样,那就是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占卜,占其吉凶,而后决定做与否,从不贸然行事。
命名者的任务,即是选定名字,虽没有特别的禁忌,但习惯上会避开父母、兄妹的名字,以免重复。命名的方法,并不相同,多数情况下命名较为随意,以承袭祖先的名字的情况最常见。不过阿美人常常以出生时所遇到的事情或者现象来命名。例如:孩子出生时正在酿酒则取名“拍阿”(酒),刚好鱼回来就叫“布朗”(鱼),如果碰上收割粟(小米)的时节就叫“巴以”(粟),正逢割稻的时候则叫“得不斯”(米)。
在命名习惯上,泰雅、太鲁阁、赛夏、阿美等族群属于“父子连名制”,即在婴儿本名后面加上父亲的名字;赛夏人的女婴,名字后接的是母亲的名字,赛夏人男孩的全名包括“本人名•父亲名•氏族名”;布农人则用“袭名制”,长孙承继祖父名、次子承继曾祖父名、长孙女承继祖母名、次女承继曾祖母名。这样一来,就免不了出现相同的名字可能出现在同一家族的许多人身上。所以取自身体外观或行为特征的绰号便成为辨别同名人的唯一方法。妇女嫁入夫家后,则在丈夫名字后面加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就清楚而明了。排湾、鲁凯、卑南诸族群为“家屋连名制”,即本人名后面加上自己居住的房屋名称。家屋名是每户人家的象征,如此一来,可以清楚辨别每家的孩子。对于阶层制度鲜明的排湾人与鲁凯人而言,“家屋连名制”也就成为阶层身份的代表,因为姓氏是不容更换的。以排湾人为例,家中长嗣诞生后,若为男孩,则取其祖父之名;若为女孩,则取其祖母之名,其他婴孩的名字则自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辈分的名字中挑选。
原住民各族群的命名方式,最有趣的要算是达悟人了。达悟人为“亲从子名”制。达悟男女结婚生子后,必须跟着孩子的名字,同时放弃自己的本名。若孩子名为“奇雅”,父亲则改称“夏曼•奇雅”(“夏曼”在达悟语为“父亲”),母亲改为“希南•奇雅”(“希南”达悟语为“母亲”之意)。若孩子“奇雅”长大也结婚生子(名为“蓝波安”)之后,“奇雅”升格为父亲,从此改称“夏曼•蓝波安”。“夏曼•奇雅”升格为爷爷,从此改称“夏本•奇雅”(“夏本”达悟语为“爷爷”的意思)。
在各个不同时期执政者的下,“改姓”一直影响着原住民氏族社会中的命名。日本侵占时期,在“皇民化”的政策下,原住民各族群改用日本姓名。二战后,国民先是原住民必须自选“汉姓”,之后又“从父姓”,直接导致了原住民各族群固有家族姓氏习惯全面。1991年,原住民开始,为自己族群的与展开要求恢复氏族姓氏、争益的斗争。他们积极推动恢复原住民传统姓氏的,终于在1995年取得了成效。在《姓名条例修正草案》实行后,原住民终于可以不必再冠汉姓,并允许他们选择改回本族群的传统姓氏。
原住民的婚姻,因各部族社会组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母系社会的平埔诸人、阿美人、卑南人,过去是“招赘婚”,妇女有选夫的。父系社会的泰雅、太鲁阁、赛夏、布农、邹、邵、达悟诸族群采取“嫁娶婚”。排湾人、鲁凯人则因“贵族、士、平民”等级制度衍生出门当户对的“同级婚”、“升级婚”、“降级婚”,新郎新娘双方家庭可能因身份地位的不同,出现随着婚约而升级或降级的情形,从平民升为贵族,或从贵族降为平民。其实若想要借由婚约而改变自己的身份并不容易,除了对方家庭同意,还必须经过的认可,还要用陶壶、琉璃珠等贵族特有的物品赔偿对方的损失。而身份高的家庭则借着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财力提升的能力。琉璃珠、陶壶等物品的取得,可用或以物易物等方式与其他贵族进行交易。但对长嗣继承的排湾人社会,长女则不得外嫁,尤其是及贵族家族的长女,必须改为招赘婚,招赘丈夫入门,让长女能够顺利继承家业。
虽然嫁娶婚、招赘婚,每个族群不同,但是一夫一妻制、近亲通婚,每个族群都恪守不渝。恋爱或双方家长的媒妁之言,在原住民社会风行已久。但是绝对不允许婚外情、等情况发生。一旦发现情事,男女双方都会遭到族人严厉的和。
排湾人、鲁凯人的传统婚礼分为献工、探婚、求婚、订婚下聘、荡秋千、藏新娘、抢婚迎娶等程序,整个过程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首先是献工,在交往过程中,男子为了得到女方家长的好感,会主动分担女方的家事、农耕等工作。等到女方家长赞同后,就会在家中放一套干净衣服给男子,表示认可该女婿。言及婚嫁时,男方还要经过探婚、求婚、订婚下聘等程序,确认女方的意愿,决定聘礼及订婚日期。结婚日期确定之后,女方家里的人便要开始架设秋千,部落女子们轮流荡秋千,欢庆新人的婚礼。对排湾人而言,只有家族的婚礼才有资格在自宅门前搭设秋千架,一般士族与平民没有资格搭建。因此,排湾人婚礼荡秋千的景象并不常见。新娘出嫁的当天还有一项“藏新娘”仪式,男方及新郎必须想办法找到新娘才能成婚。找到新娘之后,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吟唱古调,歌咏新娘,献上无限的祝福。“抢婚”接着登场,借由抢夺新娘的举动,展示女方亲人的不舍之情。传统的迎娶方式,新娘必须让人全程背负至男方家中。但新郎并非背新娘的人,而是由昔日曾经追求过新娘的男子担任,让无缘的男子得以献上最诚挚的祝福。到达男方家之后,迎娶队伍绕行部落,向族人报佳音。新娘踏进夫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触摸铁器,刀子、钉子、饭锅皆可,代表新娘正式成为该家族的一。最后的歌舞庆贺将整个婚礼带到最,全族人狂欢围舞歌唱,新郎抱起新娘、男傧相背着女傧相,绕场一周,接受族人的礼赞。
传说,大鬼湖畔有一个蛇王国,者是百步蛇,名叫“阿达里欧”。为了寻找理想的,蛇群四处帮忙物色,终于找到了鲁凯人的“巴嫩”公主,他们认为巴嫩可以作为的最漂亮、最贤惠的最佳人选。
于是,阿达里欧下山亲访巴嫩公主。远远地看见她辛勤播种、提水灌溉、照顾禾苗,“真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呀”!阿达里欧轻轻感叹,于是他成一位美男子出现在她的面前,请求与之做朋友,巴嫩公主答应了。之后两人便经常约会并一起耕作。一段时间后,两人决定拜见巴嫩的父母,请求结婚。结果令部落人非常惊讶的是,“人”竟然与“蛇”相恋。至此,巴嫩这才明白了阿达里欧原来是百步蛇王。但巴嫩坚定不移,希望这段恋情能得到族人的祝福。最后,要求阿达里欧与其他鲁凯青年公平竞争,谁先找到一串“帕立奇•茉莉茉莉达安”琉璃珠,以及聘礼铁锅、山刀、陶壶、山猪、山羊、熊等,巴嫩公主就嫁给谁。
“帕立奇•茉莉茉莉达安”琉璃珠,相传是人类之母“摩阿该以该以”的眼泪变成的。阿达里欧历经三年,终于在一座小岛上找到了“帕立奇•茉莉茉莉达安琉璃珠”,如愿地娶到了巴嫩公主,从此他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平埔诸族群以“女”为贵。对于婚姻,女性拥有决定权,更不需要媒妁之言。成年之后,平埔女子必须筑室独居,未婚男子可以借由口簧琴的弹奏,表达爱意,如果二人相互答应、情投意合,就结为夫妇,称为“牵手”。之后才禀告双方父母,举行婚礼。成婚之日,新娘坐在四人肩抬的板棚上,前有彩杆、鸣锣引导,于部落间,再前往男方家中,之后新娘携新郎同归,双方家长聚饮,宴请亲友。
平埔诸族群的婚俗完整而详备,订盟、聚饮、成婚都有规矩。未婚之前,男女双方可以交往,不受拘束,一旦成婚,就必须礼教,除非是感情不和或是私通才能离婚。
原住民有善死、恶死之分。自然死亡之人死者。一些族群习惯“室内葬”,像泰雅、布农、排湾、鲁凯、卑南、邹等族群,他们通常都采用“屈肢葬”,即尸体采用蹲踞姿势,然后家人再用布包裹扎紧亡者,并在自家屋内挖一方洞,垂直放入,最后再用土、石块填平。阿美人和赛夏人则习惯将死者葬于户外。达悟人在野外设置墓园埋葬死者。恶死者指的是之人,如战死、凶杀、横死山野边的,这些亡者必须就地埋葬,不可带回部落,以免恶灵侵害。
“彩虹”对泰雅人和太鲁阁人而言,是族人死后灵魂通往灵界的桥梁。传说,从前泰雅语群有一位名叫“卜大”的勇士,待人处事、行为举止都是族人的表率,自然也成为全族群的。后来,当卜大越来越年迈,即将辞世之际,告诉族人说:“我死后将变成彩虹,大家要记住祖训,奉行噶嘎,我会永远大家的。”
自此,泰雅人和太鲁阁人如果生前遵循噶嘎组织规范、男人狩猎,有勇有谋;妇女耕作、织布,辛勤持家,就会在死后借由神灵的引导,走过美丽的彩虹桥到达灵界,与过往的祖灵们相见。
“塔山”是邹人死后灵魂的安息之所。相传:以前有个猎人带着一只狗外出狩猎,为了追捕一只山羊而来到塔山,便跟着山羊跑进山洞。在洞里遇见一个人,在此人的引导下,猎人走入一间房子,里面有好多人,还有一位少女。后来,猎人便与那位少女结了婚。婚后,猎人带狗出去打猎,可是很奇怪,狗总是拼命地追赶蛇而不追赶其他动物,经过妻子的解释,才知道猎人所看到的蛇其实是鹿,从此猎人便顺利猎到鹿。日复一日,猎人十分想念家人,准备回家探亲,妻子也答应丈夫五天后下山接他,但是妻子并未依约前来。直到5年后,猎人突然去世,族人们恍然大悟,原来的一年等于冥间的一天。
原住民住屋建筑选址,通常取决于所居住的地理。原住民非常懂得因地制宜,其房屋都是就地取材。达悟人建造的“半穴屋”,符合兰屿海岛夏季多台风、冬天东北季风的气候。排湾人、鲁凯人、布农人等族群的“石板屋”,除了是因为当地河床有丰富的石板页岩外,更重要的是黑灰色的石板屋深藏于丛山密林之中,不易被人发现。居住在高山地区的泰雅、太鲁阁、赛夏、邹等族群,则选择以竹子、树木、茅草为建筑材料,搭建自己的家屋。早期居住在平原地带的平埔诸族群,其建屋形式有栏杆式、平台式,石材、竹子、茅草和土等都是就地取材。
石板屋,一种用板岩、页岩的黑色石材搭建的建筑物。页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顾名思义,它的机理是由一页页薄片所堆积出来的,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区。而板岩是由页岩变质而来的,分布范围在中央山脉两侧,它非常容易被风化或劈裂成一片片石板。
排湾人、鲁凯人、布农人的石板屋,冬暖夏凉,十分适合人居住。建筑石板屋,首先挑选石材,利用板钉、槌子等工具,顺着石板的纹钉钉,制成能建屋的石板。建屋从房屋的两侧着手,一块块石板从底层往上堆砌,构成U形;接下来将一片片石板铺设在地面上,并立起祖灵柱;然后按照主人的需求规划空间(床位、炉口、置物区等);最后规划正面窗户、大门等,用大块石板并列于正墙。房梁用木梁横搭在侧墙的着力点上,木梁放置木板,屋顶石板从屋檐慢慢往上叠上去,这样就建成一幢石板屋。
半穴屋是一种建于地平面之下的建筑物,也是达悟人的住屋。它的排水系统设计精良,使房屋不怕水淹、地震、防热、冬暖夏凉。
半穴屋的建筑材料由树木、卵石、茅草、藤、竹子和芦苇等组成,其中每个结构每个部位所使用的树种都不一样,要求十分严格,砍树时树倒的方向,一定得是东方或南方。采集房梁回家、砍茅草盖屋顶,不但要挑选吉日,还要杀猪祈福。三个房门以上等级的房屋,房梁上还要绑上小米与榕树枝叶等作为祭物。住屋落成时有更加复杂的仪式,需要采收芋头,主人需要献唱迎宾,父亲要手持佩刀,再沾点在中柱上、长子要挂上圆形的编藤,以示敬拜祖灵薪火相传。还要用小石子计算分配礼金、抓猪、烧猪、分礼肉等,每个步骤都不能马虎。
原住民对美的定义与众不同,尤以身体毁饰为最美。“身体毁饰”顾名思义就是借由对身体外观的,达到装扮自己的目的。方法有刺墨、涅齿与拔牙、穿耳、除毛等。“刺墨”是利用槌子敲打尖针刺入肌肤,然后擦干血水、再抹上烟灰,重复涂抹深入伤口而取得想要的图案,类似于“刺青”。泰雅人、太鲁阁人、赛夏人的文面,排湾人和鲁凯人中老妇手上的刺墨,都是刺墨的结果。“涅齿”是取天然植物的汁液,将牙齿染成黑色,盛行涅齿的族群就没有拔牙的风气,反之亦然。穿耳、除毛则是原住民各族群的普遍现象。比较特别的是,泰雅人把穿耳看得很重,视为人死后可以去谒见祖灵的印记。
泰雅、太鲁阁、赛夏诸族群的文面工作,是妇女的专职,而且多是母女私传相授。要成为专业的文面工作者,操守就需要端正贤淑,不能有越矩或私通的行为。施行刺墨的时节多选在秋冬,严寒的天气可以降低伤口发炎的比率。从过去的文献记载得知,文面工作者一手拿黄铜针或缝衣针,轻按在被文妇女的脸上,一手用小槌子轻敲铜针。尖针刺入肌肤之后,鲜血会不断地渗出,必须赶紧用竹片擦拭血液,同时将锅灰、油墨等涂在刺痕的伤口上,反复涂抹,直到伤口的形成。文面完成初期,通常会出现高烧、伤口肿胀等症状,期间只能进流质的食物,必须平躺静养一个星期,才能逐渐恢复体力。除泰雅人和太鲁阁人文面,邻近的赛夏人也有文面的习俗。不过与泰雅人不同的是,赛夏人除文面外,还在刺墨。
原住民制作衣服的原料,主要来自自然界,像动物的皮毛、天然植物的纤维等。由于居住地不同,原住民的衣饰文化也各有其特点。达悟男子的丁字裤比较适合热带海洋气候;泰雅人和太鲁阁人的披肩是高山寒冷气候的保障;邹人的护裤、布农人的绑腿,可以族人在山林行走时不被茅草割伤。
织布是原住民妇女的专利,织布机,男子是不能触摸的。通常妇女在上机纺织前,必须先经过种植采收、处理植物纤维、搓揉成丝、纺纱成线、整理经纬线等程序。织布所使用的原料,过去是以麻为主,由她们自己种植采收。现在已多使用棉、毛线、人造纤维等现代纺织原料。染料多以胭脂木、山盐青、薯榔等为主要原料。
随着各族群文化的融合,原住民的衣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受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也越来越多。早期的阿美人的服饰是以黑色为主,由于与汉族接触较早,衣服式样参考汉族服饰的因素越来越多,目前阿美人的衣服光鲜亮丽、五彩缤纷,十分醒目。他们衣服上的这些变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其他族群。台东地区的阿美人,在外籍修女的服装设计与裁剪指导下,服饰一改本来样式,甚至还出现了色彩斑斓的霞帔。
泰雅从、太鲁阁人、赛夏人的衣服属于“方衣”系统。泰雅和太鲁阁男子多着无袖或有袖的长上衣,妇女则是长袖对襟的短上衣搭配长裙。赛夏男女的衣服形式是对襟无袖长上衣,外加对襟无袖短背心。
红、黑、白、蓝等色系是泰雅、太鲁阁、赛夏等族群服饰常见的颜色。衣服上的图案多以三角形、菱形、方格形、平行条纹、Z字文为主,经过配色,织出复杂的纹饰,色彩绚丽华美。
布农人把百步蛇视为卡飞阿,意思为“朋友”。所以他们的服饰上的图案也模仿百步蛇的花纹。相传,远古时代有位布农妇女为了帮丈夫编织一件华美的衣服,向百步蛇商借小百步蛇作为编织图案的参考。后来这件事传遍全部落,结果因为邻居的争相商借,致使小百步蛇活活被。母百步蛇一气之下,对布农人展开报复,布农人也不甘示弱出手还击,双方死伤惨重。最后双方协议,只要布农人从此尊重百步蛇,百步蛇就同意布农人仿其身上的颜色与花纹制作衣饰。
除了保暖、遮体等基本需求外,排湾人和鲁凯人的服饰还表现出每个人的身份与地位。排湾人和鲁凯人的等级制度,使得平民、士、贵族各等级都有其专属的服饰。贵族衣饰华丽,有太阳形纹、兽形纹(蛇、豹、鹿等)、人形纹、植物形纹、几何形纹。平民的衣饰则素色简朴得多了。
排湾人和鲁凯人传统的衣服也属于“方衣”系统,颜色以素色为主。但现在他们的衣服已经是色彩十分丰富,有红、橙、黄、绿、蓝、黑、白等颜色,编制技巧有刺绣、夹织、贴饰、缀珠等方式,是原住民衣饰文化最发达的族群。
达悟人的服饰十分简朴,颜色以白、黑、藏青色为主,形式属于“方衣”系统,样式多由条纹组成。达悟人织布、穿衣都有规矩,飞鱼鱼汛期间,妇女严禁织布。女子结婚前、男子第一次加入大船船组,母亲都会为其子女织衣,完成之后,家人还会杀猪庆祝,祝福子女。丁字裤,是达悟男人适合海洋热带生活的特有衣服。炎炎夏日里下海捕鱼,丁字裤就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越性了。丁字裤,顾名思义就是用一条长布条围住、再缠绕到腰际就做成了的简单衣着。丁字裤的材料取自天然野麻,历经去纤维、剥皮、浸泡、晒干等程序,然后染色、接线、整理经线、上机纺织后形成。达悟男孩子第一次穿上丁字裤,必须选一个吉日,而且要面朝日出的方向,取永远伴随、永不分离的意思。父母还会为此举行庆典,祝福孩子长命百岁。
阿美人,未成年的少年仅能穿短裙,成年之后才可以穿上衣、短裙、后敞裤、腰带、鞋子、羽冠、头巾等。卑南人,在进入少年会所前两年,少年穿浅蓝色长袖短上衣,外加单片式短围裙,系红腰带。第三年开始头戴白色头巾、花环,穿鞋,带两条交叉银链子,上身依然为浅蓝色长袖短上衣,下半身则改为黑色花边短裙,系绿色腰带。第四年除了戴白头巾、花环,穿鞋之外,长袖短上衣的颜色浅蓝色或黑色都可以,短裙为蓝色花边,足踝多了兔毛装饰。第五年,加上佩刀及头上的羽毛装饰。青年会所第一阶段的男子上身不穿衣服,仅穿蓝色短围裙。第二阶段穿深蓝色或黑色长袖短上衣、黑色短裤,戴白头巾、花环,着兔毛足饰、带佩刀、槟榔袋。成年组及老年组则会戴上插有老鹰羽毛的方帽。
“香蕉树衣”是花莲县丰滨乡新社村噶玛兰人的绝门技术。噶玛兰多用树皮或将香蕉树干抽丝,再与麻线混织成御寒蔽体的衣服。颜色以黑、白两色为主。衣服的样式,以传统织布技术所制成的齐肩无袖短衣为主。
竹筒饭,就是以竹筒蒸烤米饭而成的佳肴。竹筒,一般选择孟竹、桂竹或麻竹。首先锯下一节节的竹子,一节正好是一筒竹筒饭,竹节一端必须留有竹节,以便盛米。然后按照1∶2的比例放进糯米与清水,再用蔬菜封住竹节开口处。最后用“火”烧烤竹筒饭,待糯米熟后,再焖上15分钟,让竹香溢满米饭,此时剖开的竹筒饭,其味道就更加鲜美。
“小米糕”的制作程序很简单,在舂臼中放入煮熟的小米或糯米,众人手持木杵,不断杵凿,直至凿成糕状体为止,再制成一块块小型的米糕。这种食物虽然味道单纯、无甜无咸,但口感却是纯香滑润。
原住民喝酒有一定的规矩,过去只有在重大活动(如:除湿、结婚、成年礼等)或祭仪(如:小米收获祭、新年、狩猎祭等)时才能享用。小米酒的原料是小米或糯米,经过去壳、加糖浸泡、放入锅中加水煮成黏稠状、经过冷却、发酵制造等程序,耗时约4至7天。发酵完成的小米酒酸中带甜、香中带醇,这种酒,虽然入口顺畅,但却是很容易喝醉的酒。
原住民利用石板来烤肉,利用树枝直接熏肉,他们没有像汉人那么复杂的人工调料,只用盐巴涂抹在要烤的肉上,烤好的肉,味道原汁原味,即使是一般的肉类,味道也因由石板或树枝直接烤制,而非常鲜嫩美味。
阿美人的“石头火锅”与目前市面上的石头火锅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利用火烤石头来煮熟食物。通常是先点燃柴火,再将从海边或溪边拾回的石头丢进火里,将容器中盛满清水并放入鱼虾、贝类等海鲜食物,待石头被火烧透后再一一置入容器中,还要不断更换烧红的石头,让清水迅速沸腾,煮熟海鲜等食物。
飞鱼是达悟人的主食。达悟人处理飞鱼有特定的规矩。要先将飞鱼的鱼眼挖出,鱼的前后两侧各划数刀,再从腹部将此鱼切开并平摊,取出内脏。需要煮食时,必须先折断鱼翅、尾巴,合上原先切开的部分,再用绳子绑紧准备下锅,在飞鱼未下锅煮食前,千万不能先盖锅盖,这样会不吉利的,一定要等飞鱼全部放入锅内后,锅盖才可以盖上。需要晒干的飞鱼,必须先用清水洗净再抹上盐巴,用绳子穿过鱼眼并绑好,挂在飞鱼架上晒干。据说,晾晒飞鱼的架子上的木条必须成井字形,由谁去把飞鱼挂在木架上也都有。所有在该年度飞鱼季捕获的飞鱼,一定要在10月15日之前吃完。若还有剩下的飞鱼干则要全部丢掉。另外,餐具的选用、哪个月份不能晒飞鱼、是男性或妇女负责烹煮、哪些鱼种可以混合或单独煮食等,一切必须依循传统。
达悟人传说中说,芋头是被两个年轻人在某棵大树的腐烂洞穴中发现的,后来经过年轻人的祖父检验,认定为“芋头”,并且播下幼苗种在水中,发芽生根茁壮繁衍。至于“地瓜”,有人说它并不是本地的作物,而是漂洋渡海而来的植物。最先发现它们的,也是两个姐妹。相传这个最早被发现的地瓜的品种,表皮是红色的,里面的肉质是白色的。
芋头是达悟人的传统主食。加水煮食芋头与地瓜,是族人最常采用的煮食方式。在宴会、男人出海捕鱼或庆祝活动时,妇女就会煮芋头或者制成芋头糕或地瓜浆。
荷兰侵占时期(1624〜1662年),在教的影响下,原住民中的一部分人改、,也有少数人其他教。但各族群仍旧保留着固有的原始教和仪式。
原住民的传统为泛灵。所谓的“泛灵”,指的是天地皆有其灵,包括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祖灵等。神灵有,祖灵体现的是原住民子孙对祖先们创生起源以及披荆斩棘创造家园的敬仰、感念之情。
对自然界的中,原住民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动物昆虫、农作物等皆有,像排湾人始祖传说中的太阳神、百步蛇等都是神灵的象征。
但是他们关于灵魂的观念却不一样。北部的原住民相信凡生物皆有灵,但人之灵最有神力;南部原住民则认为有灵,故有人鬼及其他诸神。邹人、布农人除了灵魂观念外,还有创造神和司理神,不过两者经常混淆,尚未达到人格化的程度。排湾人、鲁凯人、卑南人和阿美人也有多种神灵。而排湾人还有雕刻的神像,是人格化的表现。他们认为人的死灵有之分,凡生前积善或有功德者灵,可顺利进入灵府、灵界;凡横死的恶灵则到处飘荡没有归宿,彷徨于生人。泰雅人只有一个灵魂叫“乌道哈”。邹人认为灵留在村落,魂一律可入灵界。卑南人认为只有的灵魂才能进入灵界,一般人的灵魂将化为人、狗、百足蛇、鸟。但原住民的所有族群都认为,在灵界里仍会过着家庭生活,虽距途遥远,但却能往来,只是一般人感觉不到而已。如果备有酒肉祭祀,其灵即至。
除了,原住民的精灵也有其专属的名称,主掌邹人耕种的粟米叫“Ba’e Ton’u”。邵人祖灵称为嘎里(Qali),他们相信自己死后会变成守护邵人的祖灵。排湾人古语“Tusmas”泛指一切之灵,包括天界神、灵界的善灵与恶灵。阿美人的卡瓦斯(Kawas)是神、灵、鬼、妖的总称,掌管生、老、病、死与赐福等职责。南部平埔族群的撒奇莱雅族群系的守护神则通称为“阿立族”。
自然神与祖灵无时无刻的,隆重的祭祀,无处不表现在原住民各族群的祭祀活动中。像赛夏人的巴斯达隘矮灵祭、邹人的战祭与小米收成祭、排湾人的五年祭等,都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这些祭祀活动的类别很多,农作物从开垦、播种、除草、收割、储藏,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仪式。
关于神,他们认为早就存在着人生吉凶祸福的神,必须祭祀、祈求。他们还将神分为两类。善神是守护与赐福的神,是祭祀与祈求的对象,如、地神、山神、河神和其他自然神。恶神是疾病与之神,是禳祓与的对象。布农人的“利加宁”,邹人的“哈莫”都是创造的最高主神。自然神如日月、星辰、山川、风云、雷雨等,可以决定人类的安危。他们常把自然神与司理神合一,比如:山神就是狩猎神,河神就是渔泽之神。司理神是管理某一事务之神,这在阿美人、卑南人部落里最发达,而且神已有人格化和系统化的倾向。
司理神也有之分,山神、水神、风神、雨神、谷神、猎神、家宅之神等神;疫神、瘴神等为恶神。所有神都是无形的,只有个别神有神位或神座。如:泰雅人虽藉某物或特殊建筑物作为祖灵临时凭依、坐镇之处,但这些物或建筑物本身并非神灵。赛夏人有家传的蜂巢,置于小藤笼内,悬挂于梁柱之上,作为祖灵寄托之物。邹人四个社群将卵形小贝置于小壶内,上复以石,于屋内挖洞秘藏,每年以酒肉祭祀一次,认为此小贝有祖灵。邹人在村社入口处种植赤榕,作为祖灵临时的住处。阿美人在屋内绘有粗略的祖先肖像。排湾人、鲁凯人则有象征祖灵的人体雕刻。在鲁凯人、卑南人村社前榕树边,雕刻祖先之人形木像或石碑,祭祀时认为祖灵到榕树上。而祭祀则以榕树旁的神牌为对象。南部排湾人在恒春一带立一块未雕刻的石头在榕树旁,作为神牌。
祭仪有农事祭、狩猎祭、河川祭、祖灵祭等。农事祭对象包括粟、早稻、薯、芋头,还有开垦祭、播种祭、除草祭、收获祭、开仓尝新祭等。狩猎祭的对象一般是猎神或兽灵,大多在收获季后举行。河川祭即渔祭,在各族群部落中并不普遍。祖灵祭在各地均有,赛夏人、布农人、阿美人常把农神和祖先观念混淆。此外还有特殊祭,像赛夏人的巴斯达隘祭即矮灵祭,沙阿鲁阿族群的密阿道敖斯祭,就是以藏于地下的灵贝作为祭祀对象。
他们还有禁忌与占卜。一般禁忌分视觉和触觉、禁忌行为、特殊禁忌等。属于视觉的有:禁忌遇见百步蛇与山猫、横死者及其死所,禁忌遇见动物交尾等。属于触觉的有:禁忌接触神树及神物,禁忌接触死者的家屋和遗物等。属于禁忌行为的有:禁忌放屁,打喷嚏,同族相奸,不吃动物的头和尾等。特殊禁忌有:男人不能接触女人专用的小锄、织机和猪圈等,女人禁忌接触男人的武器、猎具,不能进入男人会所等。在特殊场合如祭仪、出猎、丧葬时,禁忌是不能食鱼、触麻、触火等。
原住民在进行开垦、出猎、建筑、祭祀等重要活动前都要占卜,有鸟占、梦卜、水占、竹占、草占、瓢占、饭占等。鸟占是以“西西里”鸟的方位和鸣声长短、缓急来判断吉凶,也根据鸟的声调和回声,以及鸟声的等。泰雅人鸟占时,以鸟在占卜者周围什么看,如鸟先在左侧鸣声一次,在飞至前左方鸣一次,然后向前飞在同一左右两侧各鸣一次为大吉;如鸟自前左方向前右方飞鸣为吉;自右飞向左,再飞向右也为吉;如鸟在左或右一边鸣两次为凶;鸟在前方两侧鸣后,又在中间一边鸣者也为凶。如在前方左右两方向同一两鸟齐鸣,或在前方横越道飞过为大凶;鸟在前方中央鸣者也为大凶。此外他们还有宣托、厌胜、禳祓等巫术。
为使祭仪顺畅地连接神与人,原住民中有专门替人念咒祈求、驱除邪祟、医治疾病、接收酬礼的祭司、巫师。祭司、巫师均是部落或氏族重要的灵魂人物,“祭司”负责举办祭祀日期选定、进行方式的协调工作,通常由或德高望重之人担此重任。“巫师”有男巫、女巫,除了掌握仪式流程、如期开展祭祀活动外,还有一项角色扮演,那就是医疗,包括占卜辨吉凶、消灾祈平安、治病求痊愈等。巫师的产生有世袭传承、师徒相授、精灵托梦指定等方式。在从事医疗的过程中,每个族群巫师所使用的工具都不尽相同,槟榔、兽骨、酒、清水、祭祀小刀、植物是常见的工具。
平埔诸族群也有类似汉人民间的、,只不过在平埔族群社会中此类职务以女性为主,也有男巫。巫师主要工作包括主持祭典、治病解厄、做道施法等。目前,噶玛兰人的部落里尚存巫师,另外撒奇莱雅人也有称为姨巫师。埔里巴宰海言辞则有“番婆鬼”的传说。
赛夏人对矮灵(矮人)尊称为达隘(taai)。赛夏人著名的“巴斯达隘矮灵祭”就是为了纪念矮人的叮咛。传说,矮人与赛夏人原是好朋友、好邻居,矮人从不吝啬赛夏人耕作的方法,每当作物收成之际,族人都会邀请矮人前来共享丰收的喜悦,年复一年,从不间断。可是,长久以来矮人总爱赛夏妇女,让赛夏人相当困扰,后来部落里的年轻族人决定采取对策报复,他们将每次矮人参加完祭典回家途中休息片刻的山枇杷树锯断一半,并涂上泥土加以覆盖。这一年的祭典后,矮人一如往昔坐上枇杷树,轰然一声,枇杷树折断,矮人多数落水而亡,仅存两位老人。从这一天开始,赛夏人部落频频,农作物歉收、瘟疫,每天夜里到处都有悲戚的哭嚎声,族人知道这是矮人的亡灵降罪了,于是苦苦哀求两位矮人老人原谅。后来这两位老人就赛夏人祭祀矮人的祭歌与仪式,并说只有这样才能为赛夏人消灾解厄。赛夏人学了很久,只有朱姓人家学会了祭歌并掌握了祭祀的程序,以后每次巴斯达矮人灵祭就都由朱姓来主持祭祀仪式了。
之后,两位老人往日出方向离去,在离去时他们边撕山棕叶边再三嘱咐赛夏人:“不要忘了矮人的叮咛、不要忘了祭祀、不要忘了祭歌,如果不,农作物就会歉收,全体会⋯⋯”
相传,“哈莫”是创造邹人祖先的,邹人对他又敬又畏。命运神“波送弗依”决定婴儿一生的命运,“伊发弗欧”是守护族人顺利出征的军神,粟米神主司农作物的收成。这些传统至今依然表现于每年由达邦或特富野两大社轮流举办的战祭里,也体现在8月的小米收成祭中。
“公妈篮”是邵人的祖灵篮,里面装的是过去祖先留下来的衣服与饰品。传说,以前有位头人的妻子产下一对双胞胎男婴,双胞胎在原住民社会被视为不祥的象征,更离奇的是,这对兄弟的脸一黑一白。后来,头人就把黑脸的婴儿丢入日月潭,让他溺水而死。没想到,翌日深夜黑脸婴儿竟回来托梦,告诉他的父亲:“我虽然已经死去了,但是,邵人家家户户必须准备一个篮子放置祖先遗物,这是族灵的居所,并且要,如果不从或不做,将会为全体引来大。”自此,邵人公妈篮便代代相传,凡是重要祭仪、新居落成、生病医治的时候,都必须祭祀公妈篮,如同祈告邵人祖灵,而祭祀工作则是由先生嬷负责。
“先生嬷”就是巫医,皆为女性。目前公妈篮的祭拜方式与汉人的民间大同小异,可以与明同祀于神桌上,焚香膜拜。族人决定分家之际,公妈篮也随之分割,旧篮需换成新篮,在农历8月的邵人新年期间请先生嬷主持仪式。
撒奇莱雅族群的守护称为“阿立祖”,有人称为阿立母、太祖、老祖等。基本上阿立祖多以“祀壶”、“竹头壳”、“将军柱”等象征物与族人面对面。这个原本没有神像、不具神位的阿立祖,在汉人的影响下,开始有不具象的表征,像屏东地区的阿立祖,约有1/3被改成神像。撒奇莱雅人还使用汉人神包装阿立祖,如太上老君,借此掩人耳目。同样,一些民间的小庙,可能也是他们依附之所。因此在许多看似汉人神的,所的其实是他们的老祖灵位。
撒奇莱雅人的守护神阿立祖也有禁忌。像、粗俗的动作、乱吐口水、穿鞋进入公庙,甚至放屁等,都是阿立祖不喜欢的。尤其是“放屁”,对所有族群的祭仪,都是忌讳的。
进入公庙后,先跪在神案前,进献米酒及槟榔,祝福,然后拿起酒瓶,含一口酒喷向神案二次,第三次转头喷向身后,完成“喷酒礼”。如果平埔巫师在场的话,她也会代表阿立祖帮信众行喷酒礼,祈求族人的平安和健康。
成年对原住民而言,不仅是长大,还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成年后就要分担家族的劳务工作与生计、守护部落安全的责任。因此原住民非常重视成年礼。由于原住民各族群的成年礼各有各的,训练方式也各不相同。
生活在台东县南乡东兴部落的鲁凯人也称为东鲁凯人,在每年夏季的小米收获祭时,对族内青年施以鞭笞训练,准备晋级的青少年必须上身赤裸,接受高年级学长的鞭打,通过者方能成年。鲁凯少女则是进入“女青年会所”接受教育,族人称为“卖沙呼鲁”,透过集体除草的劳务工作,训练少女团结互助的人格,养成具备一个成熟女人的资格。
邹男子的成年礼与传统祭典(战祭)同时举行。在库巴会所前,青少年聆听长老的训示,接受藤条的鞭打,然后带上皮帽、饮酒,完成成年的仪式。
纹面是泰雅人、太鲁阁人、赛夏人对其生命的的表现。男子必须具备狩猎、出草等所具备的技能之后,才有资格在额头、下颚等部位刺墨;女性则要熟悉织布技艺,洁身自爱者才可以文面。刺墨图案比较特别的是,自嘴角到两面脸颊呈V字形的刺墨。刺墨的色泽愈深、纹愈清晰,身份愈显高贵。如果勇士出草的战果辉煌、妇女的编织技术超群绝伦,就可在手、足、胸、颚等部位刺上特定的花纹,作为荣耀。
“少年刺猴”是卑南少年的成年礼。想要在少年会所里每年晋升一级就必须学会刺猴。猴子是少年亲自照顾、精心喂养的,一方面培养感情,一方面观察动物的习性,等到刺猴日,就以猴子为假想敌人。少年们利用自己制作的弓箭或矛一次击中,然后慎重地祭悼猴灵,感谢。卑南少年决不,这就是卑南人决不吃猴类动物的肉这一传统习俗的原因所在。
经过少年刺猴的训练,卑南少年依序晋级成为“青年会所”。这段期间的训练着眼于苦行、服务,为时二至三年,除上山打猎外,还要负责劳务工作,煮食、差役、等,直到通过成年礼,晋升为“邦沙浪”,才能真正是一个“”,也才被允许开始谈恋爱、结婚等各项人生历程。
阿美人成年礼,通年举行一次。或3年、或6年、或7年,每个部落都不同,时间通常是在丰年祭的时候。阿美男子从小透过年龄阶层的生活训练,级级盘升而上升到青年期的成年礼。在捕鱼狩猎的技术、口传历史、文化技艺、生活伦理等方面,样样具备之际,通过的年轻人将被授予阶层,同时赋予责任,指导低年级的行为举止,服从长老的,负责部落各项事务的落实工作。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