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人口虽然不足14万,仅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万分之一,但仍不妨碍它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绿水青山培育出达斡尔族优秀的文化基因。
这里到处都可以看到绿水青山。我所经过的达斡尔族世代聚居过并仍在居住的重点江河山川有很多:境内的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邻)、嫩江(与省相邻)、克鲁伦河、阿里河、雅鲁河、音河、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洮儿河、呼伦湖、贝尔湖(与蒙古国相邻)、达里湖、伊敏河、海拉尔河、大兴安岭、莫力达瓦山、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沙地;省境内的讷莫尔河、黑河、卧牛湖、漠河、克山、五大连池、松嫩平原;新疆境内的天山、伊犁河谷、赛里木湖、巴尔布鲁克山(与哈萨克斯坦相邻)。这些地方一年四季各有特色,尤其是夏秋季节,当你身临其境,马上会感觉到空气清新,草原和山坡上牛羊成群,百花盛开。森林里鸟儿争鸣,湖面鹅悠闲地嬉戏着。成群的游客流连忘返,旅游点的农牧民收入逐年提高,让你发自内心地感觉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由于生态良好,绿水青山也给了他们的回报:松软的兽皮可做御寒的衣服和鞋帽,桦树皮可做生活的各种器皿,树叶和铁片竟能吹出“木库莲”的悦耳声音。森林中鸟儿美妙的叫声,梅花鹿和狍子的弹跳,黑熊、野猪的打斗,以及劳动生活中各种欢快的动作,都在不经意间成为达斡尔族民间艺术的原生态素材,充分反映了达斡尔族人在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共性。根据国务院出台的文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十大类:即民间文学、传统舞蹈、音乐、曲艺、传统体育及游艺杂手掌痣的位置与命运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传统戏曲、传统医药。而每个大类中又有若干小项,总计足有数千项。别看达斡尔族人口较少,但它已跨越千年,其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加上他们少聚居、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国家的“非遗”项目中,除了没有“传统戏曲”“传统医药”两项外,其它八大类均有不同程度的涉猎,体现了各民族“非遗”项目之间的互联互通。
达斡尔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非遗”项目上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比如“马术”项目,凡是以马为交通工具的民族,都有自己的马术表演,达斡尔族也不例外。尤其是蒙古族的马上动作更上一筹,已经上升到马文化的高度。在森林中生活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许多音乐旋律和舞蹈动作基本相同,只不过叫法不一样。在草原上生活的达斡尔族牧民的服饰和饮食习惯,与共同生活的蒙古族牧民基本相同。生活在农耕文化区的达斡尔族妇女的服饰,以及其飘然如水的舞蹈动作,与满族很相近,很难说清最早是谁的发明。在清代和早期,达斡尔族人普遍接受满文教育,许多达斡尔老人可用满文说达斡尔语,来讲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一位达斡尔族智慧老人的说书行为,竟然能表达出三个民族的文化符号,这就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遗产。
目前在国家级“非遗”目录中,达斡尔族有7项,分别是:1、民间舞蹈:鲁日格勒;2、曲艺:乌春(乌钦);3、杂技与竞技:曲棍球;4、传统音乐: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5、民俗:达斡尔族传统婚俗;6、民俗:达斡尔族祭敖包;7、民俗:达斡尔族服饰。其中“曲棍球项目”从辽代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悠久历史。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国家体委确认的“中国曲棍球之乡”,达斡尔族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多次获,达斡尔族古老的竞技项目延续了其无穷的生命力。
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集中体现,各兄弟民族之间只有互相交流、交融,才能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才能真正落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让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日报微信。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