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翁天豪和秦昊琛从登上飞机,经过20多个小时的长途奔波,登上了停靠在哈尔姆斯塔德的罗马尼亚海军“米尔恰”号风帆训练舰。
“米尔恰”号风帆训练舰建造于1939年,目前仍作为罗马尼亚海军的训练舰使用。同翁天豪和秦昊琛一起训练的有许多欧洲国家的,他们俩是此次唯一受邀的亚洲国家。
盛夏,北欧天气凉爽。但在机电部门值更的这一天,秦昊琛大汗淋漓。机电舱闷热异常并着刺鼻的机油味,负责加机油的秦昊琛,每半小时就要为训练舰加一次油,还要通过读仪表检查机器是否在正常工作。加油用5分钟、读表用3分钟、洗手又要3分钟,再加上来回搬运机油,一整天,秦昊琛像陀螺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更让人紧张的是,这个“调皮”的柴油机还会不时“戏弄”一下秦昊琛。加油时,柴油机的活塞和气门并没有停止运作,导致刚加进去的柴油突然喷薄而出,秦昊琛一下子就变成了“墨鱼”。他习惯性地像在国内一样,遇到困难时转头向不远处经验丰富的老班长求助。
“或许这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秦昊琛没有选择等待,而是通过一次次地变成“墨鱼”,慢慢摸清了规律,加油也越来越顺畅。
这时,Tomita也不知从哪儿冒了出来,对他竖起大拇指,称他为“Anoutstandingsailor(出色的水手)!”
结束了值更之后,秦昊琛微笑着露出了亮白的牙齿:“我的尝试换来了‘米尔恰’号‘心脏’持续有力的跳动,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
事后,秦昊琛感触很深:“其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逼出来的。我们要敢于不断尝试,才能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探索到更多不知道的自己。”
在风帆训练舰上,海军们通过搏击风浪、驰骋海洋,不仅锻炼体魄、意志,还能培养胆魄、血性和战斗。
“米尔恰”号一共有3座桅杆,每座桅杆高44米,如同一座巨大的、张开臂膀的“千手”。一座桅杆共分5层帆杆,操作的要逐层扬帆,以获取动力。下面3层帆杆可由外军自行操作,而4层以上因为系数较高,出于对外军“照顾”,这里一直被罗马尼亚“垄断”。两名充满干劲儿的中国一直摩拳擦掌,想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机会来了。“我!”第一次,一个中国面孔站了出来。没有威亚、没有安全绳,只戴上一个锁扣,翁天豪就向上攀爬了。
船的每一次小角度晃动,都会在高耸的桅杆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倾斜角,再加上当天并不平静的海况,使得整座桅杆如钟摆一样晃动。柔软的绳梯因为下面的活动而抖动得更加厉害,翁天豪每一次移动都“惊心动魄”。
作为一艘“老龄”风帆训练舰,“米尔恰”号的绳梯比较垂直,绳梯的踏竿也很狭窄,仅能容下一个前脚掌。
挑战需要勇气。爬到大概10层楼高度的第4层帆杆,绳梯越来越陡峭狭窄,往下看,“米尔恰”号变成了大洋中的一叶扁舟,在茫茫的大海中显得格外渺小。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翁天豪深呼吸后定了定神,一鼓作气向最高处前行。到达第5层,翁天豪高度集中,手紧紧抓住帆杆,脚踩钢索缓慢挪动,最终到达战位。扣上安全扣的那一声脆响,让他感觉“仿佛征服了全世界”。
“攀爬桅杆的技巧,就是有一只手和一只脚必须抓牢和踩实,这是安全的前提,然后另一只手和脚往上爬。”在和战友交流时,翁书豪说,“比技巧更重要的,是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升帆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风帆舰上绳索密布,每个人都需要“精确瞄准”自己负责的那根绳子。升帆程序复杂,只有大家各司其职,整条舰才能像一个精密的仪器一样正常运转。
这时,的就是们的默契配合。如果有一个人稍微走神,就可能让刚升上去的帆杆突然下降,造成安全事故。
一到放帆时,秦昊琛和翁天豪就“上蹿下跳”,一会儿爬到帆杆最远的地方解开系风帆的扣子,配合甩帆,一会儿又“蹭蹭蹭”爬下来和其他一起升帆杆。
每当向战友讲起这段经历,秦昊琛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全体舰员无数次的团结协作,‘米尔恰’号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扬帆远航。”
2017年8月1日,听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90岁生日,舰员和纷纷走过来与翁天豪和秦昊琛握手拥抱。他们被一片“Happybirthday”的祝贺声包围,舰上的厨师搬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大蛋糕。尽管身处异国,但两名中国海军被这群不同肤色、不同的外籍、舰员最真挚的语言和行动温暖着。
当天,翁天豪就此进行了一次题为“加强中欧合作,世界和平”的,并在晚餐时播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征兵视频、中国海军远洋训练视频、海军工程大学宣传视频。视频中,解放军整齐的队列、顽强的作风、崭新的装备令外军眼前一亮。
在“米尔恰”号上,两名中国海军就像两张漂洋过海的“名片”,在乘风破浪中不断着中国海军的与特色,更新着外国脑海中对中国的了解,展示着中国海军的青春风采。(张敏敏、陈泽生、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