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是中国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哭嫁在新娘出嫁之前开始,时间不等,有的半个月、一个月前开始,早的甚至前两三个月就开哭。在土家中,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一直哭到上轿。
说是哭,但一边哭一边还要说点什么,是一种对人倾诉式的哭唱。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媒人”、“哭上轿”等等。且唱的词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哭的“歌词”有的可是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和,有想念兄弟姐妹的,也有对媒人抱怨的,等等。
拜堂结婚的前一天到第二天上轿,哭嫁达到。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依照传统,哭的顺序,时间等都要按规律,不能乱哭。谁不会哭,还会被别人嘲笑。
战国时期,赵国公主远嫁,其母亲在临行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类似哭嫁的风俗。至清末的农村中,还残留着这一习俗。镇巴民歌中有关于哭嫁的曲子,例如《哭嫁歌》、《娘训女》、《离娘床》等。
推荐: